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传教士以伪证伪,不但无济于事,反倒露出更大破绽:西人认识世界的物理基础原形毕露

上文提到亚里士多德的所谓“四元素”说,这是西人认识世界的物理基础,今天全景再现一下这个故事的创作过程。

最先提出“四元素”学说的是利玛窦的《乾坤体义》。后来,该书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不再轻易被西人忽悠,从认识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历史开始:王充和宋应星这里,发现好多物理理论的源头

图片

然而,利玛窦这本书上卷所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之说,却与《周髀》、七衡说略同,而与《函宇通》几乎完全相同。《函宇通》中该部分内容在与职方外纪比较时,已经阐明,此处不再赘述。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传教士耍了个小聪明,把《函宇通》中的“冷热界”,改成了“冷热带”,“界”与“带”,仅一字之差。这就是我们沿袭到现在的温带、热带、寒带等概念,原来这个概念和定义,也是中国人首先提出并划分的。

《函宇通》对应内容如下(网上鲜有相关内容,笔者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进行校对的),传教士几乎是完全抄袭。

昆羽继圣:一箭穿心,历史真相呼啸而来,伪史迷惑人心的幻术逐一破灭,助纣为虐者也露出了本来面目

《乾坤体义》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一模一样,就是《月令广义》中的九重天,也是《函宇通》中的九重天。

《月令广义》中的九重天

图片

《函宇通》中的九重天

图片

有意思的是,利玛窦提出的这个“四元素”学说(原名四元行论),万物皆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构成,竟然与佛经几乎完全相同(佛经的这个学说又来源于五行)。

利玛窦在《乾坤体义》中言称:

天下凡有形者,俱从四行成其质,曰火、气、水、土是也,其数不可阙增也。夫行之本情,并为四也,曰热、干、冷、湿是也。四元行,每二元情配合为性而成焉。若冷与热,干与湿,直相背而不可同居,以为二行矣。”

佛经常言“四大皆空”,那么,是哪四大呢?

这四大便是“地、水、火、风”,此为构成万物的四种基本元素,协助利玛窦抄录编书的人耍了个小聪明,把“地”换成“土”,把“风”改成了“气”,然后,就变成西方的宝贝了。

图片

图片

长得像不像?

撞衫,一定是撞衫!

为了避免别人怀疑自己抄袭佛经,利玛窦居然反过来诬称是释迦摩尼抄袭基督(基督成了太西儒)在先,其在《乾坤体义》称:

“释氏,小西域人也。若已闻太西儒所论四行,而欲传之于中国,谓地、水、火、风,乃四大也。”

耶酥与释迦牟尼,谁诞生的更早?

当然是释迦牟尼,至少比耶酥早了六百多年好吗?

虽然根据佛经内容编造了四元素学说(四元行论)之后,但五行除了可以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还可以应用在医学理论上。传教士当然没有这个能力,可是他们也想仿照华夏,搞出一套四元行论医学体系,于是只能照搬运照抄中医理论。

《乾坤体义》中是这么写的:

“若四季者,春乃湿暑,则属气焉;秋乃旱寒,则属土焉;夏乃暑旱,则属火焉;冬乃寒湿,则属水焉。其岁二十四节,亦以四季分类……若人内四液者,血属气,黄痰属火,白痰属水,黑痰属土也。……人发病疾,盖四液不调耳已,古医家以四者分课,则先访审所伤者,后以相背药治之也。”

西人治病要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起来考虑吗?欧洲四季分明,有二十四节气?

华夏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司外揣内,发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总结出了多种导致人体生病的外界环境因素,谓之曰“六淫”,即:

风、寒、暑、湿、燥、火(热)

此处的“淫”,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过分、肆虐”之意。

图片

《乾坤体义》中称“春乃湿暑,则属气焉”,看看这个,是不是有种莫名的雷同感?

图片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还得拉上队友一起为自己作证,于是,传教士傅汎际在李之藻替其编撰的《寰有诠》中写道:

“四液相调,以成具魂者之异禀,四行亦各配合,以成万有之殊形。一,谓四季分应各行,火应夏,土应秋,气应春,水应冬,入多国(埃及)古儒分别四行为二,就各所施,一谓之男,一谓之女,其义,似中土所谓阴阳者。

又把古埃及拉出来了,埃及古儒会阴阳。

果然,为了自圆其说,就得不停地继续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

至于《乾坤体义》中的日、月、地影三者定薄蚀,以七曜地体为比例倍数,日月星出入有映蒙,利玛窦在书中自称“皆前人所未发”,其实只要把内容与《函宇通》仔细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都是高度相似。

乾坤体义:日球大于地球,地球大于月球。还借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远近。

图片

函宇通,如图,日球、地球、月球三者大小一目了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利玛窦《乾坤体义》中开篇便是:天地浑仪说

“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语其德静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

图片

图片

《张衡浑仪注》中记载: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

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实际上,经过比较还发现,《乾坤体义》中的上述内容被收入了《职方外纪》卷首“五大州总图界度解”中,而这部分内容与函宇通“形方总论”几乎完全相同。

而另一意大利传教士,曾深陷南京教案的高一志(1568-1640,原名Alfonso Vagnoni ,曾名王丰肃,又名阿方索),在《空际格致》更详细地发展了四元行论(四元素学说)。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高一志来华,抵达澳门,后被派往南京,于1611年在南京建立了一座新教堂。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南京礼部侍郎沈㴶向朝廷两次参奏,以侵败中国传统为名义,请求驱逐传教士。礼部批许。

高一志,彼时名为王丰肃,与另一位传教士被捕下狱,后被驱逐至澳门,并未就此归去。

天启四年(1624年),通过一番运作,得到朝中重臣如徐光启、杨筠松等人庇护,偷偷返回中国,更名为高一志。随后,奉派至山西绛州传教,为时十五年,建立教堂,并为很多中国教徒洗礼。

高氏所著《空际格致》一书共分上下二卷,无序、无目次, 也因无刊刻年月,不能确定其刊印时间,但根据南京教案的经过及其从澳门返回的时间,可以肯定是在1624年以后,即在《函宇通》(1624年刊印)之后。

卷首注明「极西耶稣会士高一志撰,古絳后学韩云订」,韩云、韩霖兄弟二人均为当时学者及官员,是高一志的大力支持者。

图片

《空际格致》一书详细叙述了“火、气、水、土”四元行理论。卷二专论四大元行之各种自然现象,例如流星、陨星、雷电、彗孛、天河、空际异色、虹霓、风、雨、云、霧、雪、雹、冰、露、霜、潮汐、江河、地震、地内火等。

然而,经过与函宇通对比可知,上述内容虽经拆分、更改、润色,但本质上与1624年版的《函宇通》仍旧高度相似。也就是说,借用《函宇通》在诸多华夏典籍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的理论来完善其四元行理论,并用中国理论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例如,如下所示,《函宇通》中原本“雷电”是放在一起的,为了怕别人一眼瞧出来,《空际格致》就索性把“雷电”拆开来,变成“雷”和“电”两个条目。

不仅如此,《函宇通》中的“彗孛流星陨星”也被拆分开来,变成了《空际格致》中的两个条目“彗孛”、“流星陨星”。

图片

《空际格致》中的天河、虹霓(彩虹)、风、雨云、风雨预兆、雾、雪、雹、潮汐、江河、温泉、地震等等,全部可以在《函宇通》中找到。

还是老办法,把《函宇通》中的名称拆分一下,又或略微修改一下,内容再拼拼凑凑、修修改改,就成了传教士的大作。

《空际格致》

图片

《函宇通》中的“风云雨露霜雾”如下,被《空际格致》拆分成了“风”、“雨云”、雾、露、雾,如上。红框中的其余内容也可以在上面的《空际格致》中找到。

图片

函宇通中的江河、温泉,《空际格致》中也可以找到。函宇通中的“海潮汐”,被《空际格致》改成了两个字:潮汐。

图片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难以言尽。

大家看好了,这就是所谓的西方物理学的真实起源。对宇宙和世界的底层理论认知,全部源自华夏。就连最初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论也不例外。

此后,西人就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增增改改,创造出了许多新名词、新定义,让人一眼瞧不出个所以然来。但若是追根溯源,其底层思维的框架和逻辑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有人被西方那套说迷惑,且坚信不疑。他们不但不相信自家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而且一味笃信西方所谓的科技,总是以西为荣。

殊不知,西人在航空航天中碰到一些问题长期困扰无法解决,后来用了中国几千年前的技术,竟神奇般地解决了。

知道有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吗?

因为使用了华夏老祖宗的工艺:古代青铜器中的“失蜡法”。

所谓“失蜡法”,

亦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其利用蜡质质地柔软、易溶、可塑、利于精细雕刻的特点,先将易溶的蜡料制成器物模型,然后在模型上涂以翻铸铜器用的液态模泥,使其硬化成壳。如此,反复多次,就可以得到较厚的外壳。最后,加热至蜡质融化流出,就得到了一件 “范”。这样铸造出的器物表面光洁,尺寸精准。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国宝“云纹铜禁”就是利用失蜡法铸造的。

铜禁四边和侧面则是多层铜梗铸成的蟠虺纹(一说云纹,故该铜禁又被称为云纹铜禁)。

图片

云纹铜禁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件异常精美的青铜器,是用来放置酒器的铜制几案(也可理解为专用酒桌或茶几)。其构思奇妙,工艺精湛,造型更是巧夺天工,整件器物看起来霸气十足,形成了神秘而又鲜明的艺术效果,令人震撼不已,叹为观止。

1978年,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云纹铜禁中的“禁”字,也有禁戒饮酒之意。

图片

何为“禁”?

《礼仪·士冠礼》云:

“尊于房户之间,两甒有禁,注:禁,承尊之器也”。

注:“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

铜禁是西周礼器,名禁,周天子只赐予周王室同姓的诸侯王及三公。

殷商无禁器,“禁”这一礼制器,作于周武王灭商之后。

根据文献记载,商人嗜酒成风,至纣王时达到顶峰。

纣王在朝歌(今河南淇县)修建了离宫别馆,又称“酒池肉林”,日夜和宠爱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贵族宠臣们酗酒作乐。

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后,武王之弟周公旦认为纣王乃是酗酒亡国,便以周成王之命作《尚书·酒诰》,告诫初封殷故都朝歌的康叔封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饮酒且不能喝醉。

后来,还专门为诸侯贵族打造了放酒的几案,称之为禁,以提醒饮者莫要贪杯。

不过,这铜禁就跟香烟盒上印的“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并没有太大作用,反而成了一种炫富的工艺品,越做越精致,——当然,其工艺也愈发精湛,达到了炉火纯青、匪夷所思的地方。

全套铜禁组合,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图片

曾侯乙墓铜尊盘,亦是失蜡法之杰作

图片

这个也是失蜡法所制

图片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花旗国航空工程师在中国看见“失蜡法”技术后,回国便用它解决了航空航天发动机涡轮叶片易断裂的问题,还差一点被人家申请了专利。

图片

时至今日,传承千年的“失蜡法”在金属铸件铸造方面大显身手,甚至在航天领域中许多精密仪器的制造都离不开它。

没想到吧?几千年前的方法和技术,到了今天不但有用,还能用到高大上的航天事业上,解决大麻烦。

希望愈来愈多的人能够重新认识华夏文化、华夏技术、华夏思想,能够继往开来,星火燎原,开启一个万象更新的崭新局面。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传教士以伪证伪,不但无济于事,反倒露出更大破绽:西人认识世界的物理基础原形毕露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