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留言,希望笔者再讲讲宋人明人在美洲的事迹,今天就从古籍中记录的阁龙(哥伦布)说起吧。
一、关于亚墨利加洲(美洲)与阁龙(哥伦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第三卷:
“……至百年前西国大臣名阁龙者深于格物穷理,又讲习行海之法。
天主默启其衷一日行游西海,嗅海中气味忽有省悟谓:此乃土地之气,必有人烟。国土奏闻。
国王资以舟航,粮糗器具,货财将卒,珍宝阁龙率众出海,展转数月,危险生疾,从人咸怨,欲还。阁龙志坚,促令前行。一日,舶上望楼人大声言:有地。众共欢喜。
亟取道前行果至一地。初未敢登岸,因土人未尝航舟,不知海外有人物。乍见海舶既大,驾风帆迅疾,发大炮如雷,咸相诧异。皆惊窜奔逸。舟人无计与通。偶一女子在近,遗锦衣金宝玩好器具而归。”
海盗去打劫还赠送锦衣?啧啧。
“锦”,代表了丝织品纺织技艺的最高水平,其价格十分昂贵。所谓“寸锦寸金”,在华夏都不是一般人用得起,西人会有锦?就算是西国国王好不容易弄到一点,都会无比珍视,奉若至宝,又岂会随便与人?
“绫罗绸缎、锦绣丝绸”中只有“锦”是“金”字旁,其他都丝字旁,就是因为历来“锦”太过珍贵、太过贵重!每年产量极其有限,为朝廷专供,皇亲贵胄、朝廷重臣每年都巴望着御赐。哪能轻易买到?
“锦”=“金”+“帛”,“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而这个金字旁就足以突显出“锦”这种丝织品的价值。
《释名》有云:“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西史创作百密一疏,没想到在奶牛身上栽了大跟头:污染华夏历史的阿拉伯流言也该画上休止符了
可是,人家阁龙出海去发现美洲大陆,随手就能拿出此等贵重的锦来,赠予土人。
“明日其父母同众来观,又与之宝货。土人大悦,遂款留。西客与地作屋以便往来。阁龙命来人一半留,彼一半还报国王,致其物产。(阁龙好大方)
明年国王又命载百谷百果种携农师巧匠往教,其地人情益喜。(西国国王会干这种事情?况且,西人何来百谷百果?天工开物传入前,他们的农业还停留在原始状态,黑暗的中世纪自顾尚且不暇,哪儿来的农师巧匠?)
然犹滞在一隅,其后又有亚墨利哥者至欧逻巴西南海寻得赤道以南大地,即以其名名之,故曰:亚墨利加。
数年后又有一人名哥尔得斯,国王仍赐海舶命往西北寻访复得大地在赤道以北即北亚墨利加。……在北亚墨利加者,有墨是可花地新拂郎察瓦革了农地鸡未腊新亚泥俺加里伏尔尼亚西北诸蛮方外有诸岛,总名亚墨利加岛云。”
经过比较发现,清朝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有关“阁龙(哥伦布)的说法,是延续了《职方外纪》,原样照抄,不过,也有在职方外纪上进行删减,以便令其看起来更合理。
1623年版《职方外纪》,注意措辞:阁龙(哥伦布)是西国大名臣,至于究竟是哪一国?不知道。他不仅是名臣,还深入格物、穷理之学,生平讲习行海之法……而这一点,与当今的西方历史中的哥伦布形象并不符合。
1844年版《职方外纪》:与1623年版相同,在《函宇通》进行删改,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文字,比如把“上帝生两仪,以为人也”这种明显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句子删去,改为:天主化生天地,本为人生。
又在“海多于地”这句话之后,凭空增添了一大串文字:
“……居常自念,天主化生天地,本为人生。据所传闻,海多于地。天主爱人之意,恐不其然。毕竟三州之外,海中尚应有地,又虑海外有国,声教不通,耽于恶俗,更当远出寻求广行化诲。于是,天主默启其衷……”
有意思的是,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上述这段文字的粗体字部分,被悉数删除了。也是,留着的话,就是破绽,怕没人相信啊。
再拿《函宇通》地纬中的“”亚墨利加总志”来对比一下,有点遗憾,这里的内容也是被篡改过的,而且很明显。
这里也出现了“阁龙”,西国不臣,并未说是“西国大名臣”,职方外纪润色时改成了“大名臣”。而且,只是说阁龙深极物理,并未提到过什么“生平讲习行海之法”,职方外纪又给加上了。
且看此故事版本发现美洲的起因,很有意思,一不小心又暴露了。
阁龙居恒自念曰:上帝生两仪,以为人也。奈何云海多于地哉。
两仪???是人都知道,这是华夏的文化概念。西方上帝也生两仪?
“一日,阁龙行游于西海上,嗅海中气味,忽若有悟,谓此非海水之气!乃土地之气也!(这阁龙敢情是玄门高手,练气十层,恐怕已经到达筑基期了)自此以西,必有人民国土矣。因请其王造舟,具糗舟中货财珍宝、百工之事必备,以前利用,以通交易……”
然后,就出海发现了美洲大陆。
阁龙(哥伦布)是穷得叮当响的海盗,是去打劫的,梦想发财的,他还带着“货财珍宝、百工之事”,以通交易?若他航海的目的不是打劫,那他去海上冒险做什么?难道像天朝一样,传播文明的种子?
最重要的是,这个早期的故事版本中,如下所示:“因遗之锦繍(绣)绮紵、金花银镊,器稀宝玩,而纵之归”。
没想到啊没想到,居然出手如此阔绰,一下就赠送这么多财宝!原来,大家都误会阁龙了,人家压根儿就不是去打劫的,是去散财的。人家是善财童子,是大善人。如此大的功绩,理应大加赞赏,多多宣扬才是。
可是,明明是“遗之锦繍(绣)绮紵、金花银镊,器稀宝玩,而纵之归”,职方外纪中为什么偏偏要改成“遗锦衣金宝玩好器具而归”呢?
看样子,真是大好人,做好事不留名呢。
来自巴西的一篇葡萄牙论文曾经指出:“郑和舰队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群岛、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带去了第一批马匹,并教原住民养鸡。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亚马逊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钻石贸易为明朝舰队所创建并掌控。”
这一点与此前李兆良教授在研究澳洲、北美洲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论断相似:原住民不把火鸡称作当地的名称(Meleagris gallopavo),而跟随中国南方口音,将之称为火鸡 Furkee。
昆羽继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西方大航海殖民掠夺,大明舰队仗剑经商,是文明的使者、和平的力量,两栖作战,陆战投送,谈笑维和,敌人灰飞烟灭
有关阁龙(哥伦布)及明代大航海的更多趣事详见此前多篇文章:
1、农夫与蛇的故事:郑和舰队向欧洲播撒文明的种子,意大利因中国吃上大米,得到了历法、海图,农业造船等诸多技术。然而,蛮族甜头一过,野心毕露
2、清朝神书《博物通编》:戳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泡泡,连累了伽利略,还暴露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华夏的老底,这让人情何以堪?
3、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故事极有可能源自徐朝骏《高厚蒙求》,嫁接在西方伪史身上的物种外来说,瞒得了一时,瞒得了一世?
4、在西方普遍没有姓氏时,怎会突兀出现哥伦布这个姓?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不是人,只是个地名?花旗国首都原本不叫华盛顿,而叫哥伦布?
所以,真的有阁龙(哥伦布)这个人吗?美洲真的是他发现的吗?
在哥伦布之前,难道美洲没有人吗?既然有人,那就早已发现此地,为什么一定要说是阁龙发现的?
南美洲的伯西尔,即今日之巴西,明代以前中国人将其称为“苏木”。
那么,阁龙之前,究竟是谁先去了美洲大陆呢?
除了郑和舰队,更早的还有从吕宋出发的南宋后裔。
二、花地
花地,又名云花地,即今日花旗国之佛罗里达。
佛罗里达是花旗国本土最南的州,经济发达,气候温暖,交通便利,是著名的旅游圣地,也是花旗国重要的航天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
花地与墨是哥(墨西哥)隔海相望。
《海国图志》中记载了佛罗里达部(一作费罗里大,即花地、云花地)
始大吕宋(代指窃居吕宋的西班牙)之“般士底里晏”于千五百一十二年(1512年、明正德七年)垦此,名其地曰“佛罗里达”。
又千五百六十五年(1565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建有“欧吴士代”(圣·奥古斯丁)部落。后为英人所夺,二十年后,西班牙又再次夺回,双方展开拉锯与争夺。
对照西方历史:
1513年,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庞塞·德莱昂抵达佛罗里达半岛,成为第一个发现佛罗里达的欧洲人。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佛罗里达登陆,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点。当年9月8日,佩德罗·梅内德斯·德·阿维莱斯将这里命名为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即《海国图志》所称“欧吴士代”,此举标志着西班牙在佛罗里达殖民之始。
西班牙殖民佛罗里达时,行径十分野蛮,是通过不断奴役与屠杀,才逐渐掌控佛罗里达的。
由此,白墙红屋顶的圣·奥古斯丁成为当时佛罗里达的首府,这也是花旗国第一个城市。
此后,经过与英国的反复,1819年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了花旗国。1822年,佛罗里达成为花旗国领地。1845年,佛罗里达加入花旗国,成为“育奈士迭”(花旗国音译)的第27个州。
那么,问题来了,1565年以前呢?
根据《海国四说》兰仑偶说-卷二:
“自此而西隔重洋为亚墨利加洲,(洲分南、北两地,而中以小壤联属之,与欧罗巴别为一洲。)从古不通於诸国。
始有吕宋戈揽麻土者,泛舟寻得其地,立佛罗里达部落(宋祥兴十五年事)。”
注意,西人在编撰故事时,上文的“吕宋”(南宋后裔)被偷换概念,置换成了“大吕宋”(西班牙);而“戈揽麻”就变成了“阁龙”、“哥伦布”。
也就是说,远赴北美的南宋后裔,就是哥伦布的故事原型。
宋祥兴五年,即至元二十年(1283年),黄华再次起兵反元,打出反元复宋的旗号,称至元二十年为宋祥兴五年,人马发展到近十万,号称二十万。宋祥兴十五年,即1292年。
注意,网上信息有误,误将“宋祥兴十五年事”错打成了“宋祥兴五年事”,漏掉了一个“十”字。
“万历十二年,(西国千五百八十四年,即1584年)女王依里萨柏(伊丽莎白)者,使国人就其海岸开垦,为吕宋人先至者拒败。别遣兵往得地曰费治尼亚。继遣二臣并垦出阿罗录。而后王名占士者,设官曰甘巴尼,二人分理之。(一兰仑甘巴尼,一勃列茂甘巴尼。)分列部落,部置一官,曰冈色尔,六人副之。听自选举而辖于兰仑之冈色尔。复以三舶,舶载百有五人,筑城濒海,名曰占士。三十五年(1607年),总领官与土番(皆因底阿生番,即印第安人)色哈但争,为所执。自是,始与土著互结姻好。
天启元年,(西国千六百二十一年。)兰仑令民同奉波罗特士顿教(新教),而向奉额加与加特力(天主教)二教者禁之。民惧欲出避,且便堂祀也。于是,二百馀人同徙于此。……”
如下图所示,英吉利与荷兰在欧罗巴洲内,其始为荷兰所属。即,英国原属于红毛番荷兰。
这一段有点意思,大家可以看看:
“今考魏源《小纪》云:“英吉利辟天主教,不供十字架,而书称千八百年者,旧为欧罗巴属国,犹随其称也。其国教主曰葛尼名巴底,行距今千六百二十六年。神有须发,一为立而合掌仰天之像,一为跪而合掌仰天之像,在人家奉之。僧则供佛像,曰巴底利。”按:辟天主教一说,出《海国闻见录》。”
双手合十,仰天之像?跪而合掌仰天之像?僧则供佛像,曰巴底利?
“……佛罗里达则宋时为吕宋所有,不知何时归佛兰西矣。……迤北至南并有民居,其将曰瞒鉴者,虑英人逼处,筑台列炮自卫。时费治弥亚总领得综诸部事,为书止之,瞒鉴未之听。总领以闻于王,遣兵帅吴里富率水军来,瞒鉴亦严兵以待,战于贵壁,不相下者又数年,两兵帅皆殁于阵事。始乾隆二十一年,阅八年,遂为英吉利所逐而据其地。
……当时所得十馀部落,除荷兰、瑞典所垦必须争据外,馀多自为开垦,且皆荒壤。惟两地久成聚落,岁收货税,严兵戍守,争胜不易。故最后方得云。争至八年之久,情事似并可信。……”
宋元时期的吕宋,尚未被西班牙占领。
崖山之战后,陆秀夫之子陆自立率领部分军民退守吕宋,后为防止元兵扫荡,辗转至爪哇建国。另有一支远赴美洲,并在花地(佛罗里达)登陆。
而登陆时,宋朝遗民们看到的情景便是《函宇通》中所记载的:
“北亚墨利加西南,有花地,富饶,好战不休,不尚文事,男女皆裸体,仅以木叶或兽皮蔽前后,间饰以金银、缨络。人皆牧鹿,若牧羊然,亦饮其乳。”
上述这番情景应该延续了许多年。后来,拂郎察(法国)人、英国人、西班牙人陆续从欧罗巴赶了过来。
也就是说,从宋祥兴十五年(1292年)至1565年,退至吕宋的南宋后裔中的一支到达“花地”(云花地、佛罗里达)后,前前后后在这里生存繁衍了大约273年。
林则徐身为钦差大臣时,曾命人编译英国人休·慕瑞所著《地理百科全书》,集成《四洲志》一书,约7万字,但尚未来得及出版。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遣戍伊犁,将书稿全部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魏源以这些书稿为基础,同时搜集了更多世界地理资料,一年后成书,初版五十卷于 1843 年 1 月刻印于扬州。
根据《四洲志·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海国图志》辑录)记载:
“育奈士迭国(花旗国),在北阿墨刺[利]加洲中为最巨之区。其地自古不通各洲,土旷人稀,皆因底阿生番(印第安土著)游猎其间。
耶稣纪岁千二百九十二年宋祥兴十五年,吕宋之戈揽麻土[士]乘船西驶,始知此地,创立佛罗里达部落,开垦兴筑,二百年,辟地未广。
千五百八十四年(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英吉利女王依里萨柏时,有英吉利人往弥利坚海岸开垦,大吕宋人拒战,英吉利人败走。”
法兰西、西班牙、英吉利、荷兰等国人(纷至沓来)迢迁而至贸易,至今不过三四百年。外国至者,亦年来年返,后见其无国主,民散俗朴,无不欲夺其土地。……各国遂加之以师旅……
原以为宋人在1565年就与纷至沓来的列强发生激战,而后全部被消灭殆尽,现在看来,还有一部分坚持到了1800年,在佛罗里达又延续了至少235年。
只是,虽然彼时已经发展至34个小部落中的最大的一支,幅员达四万五千方里、户九十三万七千就百口,但力量仍旧过于弱小,被迫奉加特力教(天主教)、波罗特士顿教(新教),名义上归附于花旗国,成为其一部分。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包括印第安人、“戈揽模土(士)”在内的各部落基本被西人以各种卑劣的方式和手段屠戮殆尽。
时至今日,在北美大陆已经难觅其踪影了。
1292年-1800年,一共是508年。
南宋后裔在北美大陆辛辛苦苦开垦,坚持了至少500多年。
这一份执着与坚毅,至今读来,依旧令人动容。
可是,每每想到这段资料被偷梁换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每每想到花旗国的历史对其只字不提,每每想到华夏血脉在多年艰苦的海外孤守后,最终依旧被卑劣的殖民者屠戮殆尽,笔者胸口却又闷如重石。
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