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大额交易,唐朝出现“飞钱”,废除原始币制并诞生了银行业和信用制度。
宋朝在四川诞生了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并得到官府的大力推广;
元朝,纸币成为通用货币;
明朝建立之初,效仿前朝首先发行大明宝钞。看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战略,是如何以洪荒之力改变世界
各朝商业活动繁荣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统一的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天下,完成了全国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这是个历史性的大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观西洋各国,欧洲完成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是在何时?
答案是:19世纪。
在此之前,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西班牙、德国、比利时、荷兰,走街串巷卖布卖米,商人都得准备好几种尺子和秤杆。
花旗国教授詹姆斯・W.汤普逊著《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云:
“16世纪,流通货币繁杂,特别是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使用起来既不方便且混乱不堪。在这一点上,英国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她只有一种货币,而且,除了兰开斯特外,她只有一种度量衡(1390年法案)。
商业活动的另一大害是通用的度量衡制不统一,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汉萨同盟始终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币制或统一的度量衡。甚至路易十一也未能革除这两种弊端,他去世前四个月(1483年)曾招来一个商人代表团,以谋求采取一些措施,看‘是否可能在吾王国境内建立单一度量衡制和单一流通币’。路易十一的打算只得冬眠待时,直到1789年。”
奥尔德在《万物的尺度》(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一书中估计,仅在大革命之前的法国,就至少有25万个不同类型的度量衡单位被人使用。
数字只有在拥有度量衡单位的基础上才有现实意义,若是没有统一的度量衡作为基础,能产生发达的数学吗?
显然不能。
古希腊时代,半岛城邦林立,倘若真的存在数学典籍,那么其中应该使用什么度量衡呢,是雅典的度量衡,斯巴达的度量衡,还是马其顿的度量衡?
翻开徐光启的《几何原本》,这本号称翻译自西方的数学典籍,使用的居然全部都是中国的计量单位。
例如,第五卷:
“以六尺之线比三尺之线。”
1、度量概念
徐光启版《几何原本》第一卷,对“点线面”的定义如下:
第一条定义:“点者无分。无长短、广狭、厚薄。”
点是0维度概念,是空无,是 O 。点与点相加,即空无 + 空无,不可能等于“有”,从而变成一维概念“线”(但是,今日的数学中概念中,是可以点成线的)。
第二条定义:“线有长、无广。”
线(一维概念)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因此,线只能从长度的角度被度量,不能从宽度的角度被度量。
第五条定义:“面者,只有长有广。”
面只有长宽,没有厚薄(高),属于二维平面的概念。
以上涉及的度量概念,全部沿袭自华夏传统数学典籍。大跌眼镜:小小十进制计数法居然毙掉了哥白尼和西方小数之父的大作,釜底抽薪推倒伪史。著名童话故事竟是从华夏抄作业,连奥迪也撞衫了
徐光启也是偷懒,要改不改全,只是把开篇卷首引言部分改了,以为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为了交差,《几何原本》卷首引言对“点线面”的描述做一番修改,以便在传教士那里蒙混过关:
“凡论几何,先从一点始,自点引之为线,线展为面,面积为体。是名三度。”
这就是今日常说的“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的来源。
然而,若按第一卷华夏传统定义的二维概念,二维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没有“厚薄”就不可能累加成为一个三维之体。
此处的定义,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就是其物本身先得是一个三维之体的存在。
这与第一卷中的定义是完全自相矛盾的。
2、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磬(qìng)神奇般出现在《几何原本》中
磬(qìng):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乐器,以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
这玩意儿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乐器,除了华夏,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没有的。
《几何原本》一卷界说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