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落幕:旧时代一去不返,分崩离析时刻来临,去除殖民化影响进入快车道。还不动手把一些东西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么?

终于,历史的见证者伊丽莎白,也成为了历史。南宋黄裳:本朝有成熟的电磁学理论时,某些地方还在吃草!当今存世最古老的星图,都有我的功劳。沈括:不要忘了我,我导电、导电……

图片

有海外媒体消息称,伊丽莎白去世是由于受到新冠后遗症的困扰。

图片

图片

伊丽莎白过世,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很多人还活在过去的向往与盲目的崇拜中,尚未察觉周遭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据说,港人为了悼念伊丽莎白,挤爆了英国驻港领馆,居然比印度、肯尼亚等前殖民地还要积极,如丧考妣。

图片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王室却是各怀心思。

除了与苏菲外,其他王室成员看起来都很开心。

图片

舆论认为,精神图腾消失后,丑闻缠身、形象扫地的查理三世不堪胜任维系英联邦、英伦三岛的纽带作用,那些曾经集结在伊丽莎白麾下的国家,会接二连三地抛弃英国,绝尘而去。

继更改印度海军的军旗、去除殖民标志后,印度总理莫迪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当晚主持新德里印度门前“国王大道”的更名仪式,将代表殖民时期英国王权、征印度被奴役与压迫的“国王大道”,正式更名为“责任大道”。

图片

印度门旁,原先树立的是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的雕像,——象征着英国国王对印度人的统治,殖民主义意味浓厚。如今,已然换成了印度自由斗士内塔吉-鲍斯的雕像,此举说明印度决心与那段历史、跟英国划清界限。

图片

除此之外,为了庆祝独立75周年,印度还计划重新出版在英国殖民时期备受打压、“不受欢迎”的文学作品。

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印度正在默默努力,一点点消除英人留下的诸多殖民烙印,与这段屈辱的历史挥手告别。

从前,国力强盛的英国都是高高在上,英联邦的成员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谁曾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力量的此消彼长,双方的关系说变就变,地位说逆转就逆转,眼见昔日的带头大哥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且国力愈渐衰微,不少英联邦国家都动了离家出走、自立门户的心思。

真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半点不由人呐。

不久前,在庆祝伊丽莎白登基70周年的活动上,澳大利亚总督赫尔利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倘若女王去世,澳大利亚将变成共和国。

6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刚上任时,也曾提及,如果女王去世,那么澳大利亚成为共和国将不可避免。因为澳大利亚此前已经不止一次“探讨”建立共和国的可能性。

土澳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居然是玩真的。

这不,伊丽莎白刚刚去世5小时,澳大利亚就立刻有政客跳出来呼吁脱离英国王权领导。

澳大利亚绿党领袖亚当·班德一边发推哀悼,一边呼吁澳大利亚进行宪法改革。澳大利亚政府高级官员希索维特则明确表示:女王确实是了不起的英联邦领袖,但澳大利亚人是想选查理国王,还是能够自我任命国家元首?

五眼联盟之一的新西兰也是闻风而动。

继澳大利亚总理后,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在9月12日被问及相关话题时表示,君主制被抛弃是不可避免的,尽管短期内不会发生,但她相信新西兰将在其“有生之年”成为共和国。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

图片

路透社报道

图片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图片

2021年11月,加勒比海岛国巴巴多斯正式宣布脱离英国君主制,成立共和国,还对英国当年的殖民主义行为大肆声讨。

而原任国家总督桑德拉·梅森,取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成为了巴巴多斯的首任总统和新任元首。

桑德拉·梅森

图片

据说,肯尼亚电视台在报道伊丽莎白去世和查尔斯继位时,屏幕打出的标题是——女王死了:她的长子查尔斯自动成为王后。

图片

 

究其原因,是因为英国当年的殖民行为对肯尼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1950年,肯尼亚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爆发了茅茅起义( Mau Mau ),结果遭到英国的残暴镇压,死伤无数。

现年98岁的肯尼亚人卡亨杰里于17岁时加入了反对英国统治的茅茅起义。

他说:“他们占领我的土地,剥夺我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我们为这位女王哀悼,因为她是个人。我们为人们过世感到遗憾。”

他回忆说,当时自己被英国军队拘留在一个营地中,遭到殴打且没有食物吃。

对于伊丽莎白的去世,南非某些政党的表现十分淡漠。

南非在野党经济自由阵线(信仰马克思主义)公开表示:

“我们不会为伊丽莎白的死哀悼。”

“我们与英国互动带来了的是痛苦、死亡和剥夺,并且以去人性化方式来对待非洲人民。”

该政党列出了英国军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南非犯下累累暴行。

1905年,南非殖民地官员献给英国王室一颗巨大的钻石,后来各界强烈要求伊丽莎白归还,但却遭到了英国方面的拒绝。

无独有偶,伊丽莎白去世后,印度网民也想让英国王室归还当年“窃走”的“光明之山(Koh-i-Noor)”钻石。“光明之山”重约105.6克拉,现镶嵌于一顶王冠上,是一颗巨大的钻石。

这颗巨钻于14世纪在印度中南部的戈尔康达(Golconda)矿山发掘,后几度易手。其持有者包括拉杰普特人、莫卧儿王朝皇帝、伊朗人、阿富汗统治者、旁遮普地区统治者等,于1849年落入英国王室手中,成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珠宝,并先后被传给了玛丽王后、伊丽莎白王太后(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

镶嵌“光明之山”钻石的英国王冠

图片

在印度展出的“光明之山”复制品,来源于CNN

图片

伊丽莎白当年的照片,面容姣好

图片

可惜的是,这一身行头都是不义之财

图片

很多人只看到了王冠的美好,却没注意到背后的故事,也没察觉到时移世易。

国内仍旧存在不少精神跪族,以崇洋为傲,并以此沾沾自喜,继续活在过去的时光里。

北大中文系有一个老教授钱理群,一直在研究东西方之间人的差距和融合的可能性,有人评价他思想精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就是他提出来的。

钱教授有如下观点:

“西方人认为,人应该作为精神属性的人而活着,人要有思想有灵魂这一点很重要。人都是要有理想和追求有独立思考属性的人,才叫人,这是西方世界。”

“中国人认为人就是纯粹的动物属性的人,人应该跟动物一样活着,而动物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所以中国人生存的标准就是趋利避害,对自己有利益的事,甭管是利益和权利,说的做的全部去追逐,反之对自己有害的事,全部都躲避,甭管是真是假。哪怕胡说八道,哪怕编造谎言,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这没关系,只要能避害,则义无反顾!”

老教授说的对吗?有些地方很对,但也有些地方也不全对。

西方人的精神层次有那么高吗?未必。西方世界真正的文明史仅有三百年左右,也就是说,从三百年前才刚刚开化,一跃进入高等文明社会,那只是靠殖民掠夺建立起来的表象而已。他们在道德的层面仍未摆脱野蛮思想的束缚,还很原始。

老教授把他们抬得太高了,同时也把国人“贬”得太低了。

也许,老教授对西方伪史知之甚少,不知道传教士与列强几无底线的无耻程度;也许,老教授只是想通过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来警醒国人。

不否认,国内的确有他说的这种人,但肯定不是大多数。

要说如何证明,且看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时的场景就知道了,汶川地震、泸定地震、疫情期间、重庆山火、河南洪水、江西洪水……

我们那些淳朴的民众百姓,众志成城、一心付出的时候,过多地计较了什么吗?没有吧?

这些都是我们当今时代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值得讴歌、最值得颂扬的人,哪怕每一个人都只是一粒不名一文的细沙。

但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正是这些渺小得不值一提的细沙,奠定了祖国伟大复兴的基础,成为华夏通往昌盛未来的康庄大道。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人靠的是勤劳致富,以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人类历史记录,这一些正能量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讴歌、为什么不能颂扬?为什么不能成为主旋律?

为什么一定要人人成为精神外国人,成为一个下等公民,去赞美那些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外国人?

为什么西方丑陋的一面就不能揭露?还要频频受到限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反观,一味表现中国贫穷落后的文学作品也好、电影作品也罢,总能屡屡斩获国外大奖?

只能说资本的力量很强大!怪不得外资希望这里放开,那里放开,要倡导“市场自由”。

诺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先生曾公开表示:文学就是要揭露黑暗的,就是要批判,不能讴歌!

然而,社会发展总有正反两面。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朝代更迭,古今中外都有黑暗和光明,难道只写黑暗的一面,不说光明的一面,不能说真善美?而要教人走向阴暗?

抱着这样的疑问,翻了翻莫言的书。

莫言的一本书中,其母上官鲁氏遇见了两个大善人,一个是为她接生的军医,来自小日子;另一个则是瑞典神父:在上官鲁氏对生男孩不抱希望之时,也许是上天怜悯,最后让她如愿与瑞典牧师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揭露黑暗、只能评判、不能讴歌”言犹在耳,说话的人嘴上那么说,身体却很实诚。

如果事情是真的,可以写,没问题;

如果事情是虚构的,纯属小说,那么就发人深思了。

文学不是不可以批判,不是不可以描写落后,不是不可以发人深省,但首先应该有个中心思想,有个主旨,既然是描写社会变迁的历史,那么肯定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才是正常的。

坏的一面展现出来了,那么,好的一面,写了吗?

图片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别的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前段时间有部作品大火,歌也很动听,但是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揭露,刻意虚构阴暗面、却对好的一面鲜少提及。

为什么要举这样的例子呢?

因为归根结底,这些都是深度受到殖民影响的例子,只是有些人意识到、有些没有意识到而已。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例子出来后,还可能影响一大批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时至今日,随着伊丽莎白去世,一个时代终于落幕,国外都纷纷行动起来了,就连西方的盟友、甚至西方阵营中的成员都在积极想方设法、去除殖民化影响,我们的各个领域是不是也应该加快脚步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落幕:旧时代一去不返,分崩离析时刻来临,去除殖民化影响进入快车道。还不动手把一些东西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么?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