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四渡赤水中哪一渡最精彩?

四渡赤水似乎应该是一个整体,每一渡都是声东击西,都出乎敌人的意料,都很精彩。

这样理解没有错,但有点可惜。因为如果把四渡赤水简单总结为“每次都很精彩地牵着敌人的鼻子跑”,反而会错失其中的精彩之处。
1961年,英国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他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结果毛泽东的回答却让他很意外:“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而在1956年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高兴圩打了败仗,那是我指挥的;南雄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长征时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
土城战役
,发生在一渡赤水之前,而“茅台那次打仗”指的是鲁班场战役,发生在三渡赤水。也就是说,毛主席自己承认的四次败仗中,有两次发生在四渡赤水。

所以,如果把四渡赤水看成一个简单的整体,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主席既说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笔,又说他一半的败仗发生在这期间。

本周,小杜将为您详细解读,四渡赤水的精彩之处。揭秘孔子思想的三个方面
图片
先回答标题里的问题:四渡赤水中最精彩的一渡,是第四渡。
小杜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四渡赤水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渡赤水,这一阶段的红军是被动的,属于防御性撤退期
第二阶段是二渡和三渡赤水,这两渡中间发生了许多战役:勇夺娄山关、二打遵义、红花岗和老鸦山阻击战、鲁班场战役等。这一阶段属于相持期,红军打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胜仗,但损失也不小。而蒋介石在这个阶段也有“神来之笔”,所以红军的困境并未解除。
第三阶段是四渡赤水。这是胜利期,红军胜利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毛泽东的神来之笔是从三渡、四渡赤水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巧渡金沙江。
图片 这张图的起点,是从遵义开始往上

防御:一渡赤水

一渡赤水的“触发点”是土城战役的失利。中央红军抵达土城的时间是1935年1月26日。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著名的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所以土城就是万里长征继遵义后的“下一站”。
红军为什么去土城呢?
因为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的目标是去湘西,和那里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兵团(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会合。但在血战湘江后,这个计划失败了。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的计划还是北上,渡过长江,只不过会师目标换成了川北的红四方面军
通过下面这张长征线路图,可以看到当时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的位置关系。

图片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先从黔北进入川南,然后在泸州和宜宾这一带渡过长江。而土城,就是从黔北入川的大道要冲
土城战役,红军是防守方,追击而来的川军是进攻方,但红军失败了。原因是“对敌情判断有误”。
这个“判断有误”包括两方面。一是情报有误,原以为川军只有四个团,但实际上兵力达到了六个团。
二是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红军刚在遵义打跑了黔军,对地方军阀存在一定的轻敌思想。但土城之敌属于川军中最强的刘湘部,而刘湘又派出了他手下最能打的郭勋祺。
郭勋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民党将领。一方面他忠于刘湘,另一方面又很同情共产党。郭勋祺和刘伯承、陈毅都是四川老乡加好友。
陈毅在1927年暴露共产党身份后,就是躲在郭勋祺家里脱的险,临走时郭勋祺不仅资助了陈毅路费,还派副官护送他上船。抗战期间,郭勋祺的部队和新四军驻扎在同一地区,又是因为和陈毅的好友关系,两军相处融洽。这导致了郭勋祺因“亲共”嫌疑被蒋介石撤了职。
解放战争时期,郭勋祺在襄阳战役中被刘邓的中原野战军俘虏。刘伯承特意致电前线,要求将郭勋祺送至军区政治部,并亲自接见。陈毅闻讯后也特地从山东战场赶了过来。郭勋祺见到刘陈后说:“过去在战场上对抗,我很惭愧。”没想到刘伯承却把手一挥说道:“明打不算,不必介意!”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胸怀!只要你不是搞暗杀、政变、背叛这些“背后捅刀子”的勾当,明打的不算
不好意思,文章一开头就跑题了。不过小杜觉得这里还是值得再多说几句的。
宽待郭勋祺不是孤例。更有名的是曾在四平战役中让林彪吃过大亏的陈明仁。解放战争中陈明仁配合程潜在长沙起义,为和平解放湖南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就在林彪的四野逼近湖南时,毛泽东曾在五天之内三次电告林彪要善待陈明仁。解放后,陈明仁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图片 电视剧《香山叶正红》中的陈明仁

郭勋祺后来被刘伯承释放了,他回到四川,成功策反了五个师的国民党军起义,为成都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郭勋祺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担任交通厅厅长等职。
和陈明仁一样,郭勋祺在土城战役中也让共产党人吃了大亏。当时有多凶险呢?凶险到川军已经打到了中革军委指挥部的前沿,朱德总司令提枪上了前线…
毛泽东急问还有没有部队可以上去,陈赓闻讯就带着干部团上去了。“干部团”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其实应该叫“军官团”,因为最基层的“士兵”也是连排级的军事干部。
这支部队不仅军事素质高,装备也是红军中最好的,人人有步枪,还有不少冲锋枪,最特别的是都戴着钢盔。川军从来没遇到过戴着钢盔的红军,而且作战如此勇猛,所以进攻气势一下子弱了下来,红军在土城的危机得以缓解。
毛泽东见状兴奋地说:“这个陈赓,可以当军长!”
1月28日下午,在中革军委的指挥部里,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紧急会议。这是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唯一一次在战斗进行中召开的政治局会议。
会议讨论后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而是向西渡过赤水河,向川南的古蔺方向前进。
图片
这就是一渡赤水,负责继续与川军战斗的是毛泽东、朱德和刘伯承;负责连夜架设浮桥的是周恩来;负责渡河准备工作的是陈云。完成渡河的时间是1935年1月29日中午
一渡赤水是被迫转移,渡河后也没有改变北渡长江的既定方针。2月1日,红军对川南重镇叙永发起了攻击,因为要从古蔺北渡长江,就必须占领叙永。
但连攻了三天,叙永还是没有拿下来。2月4日,新春佳节的大年初一,中革军委放弃了攻打叙永北上的计划,改道向西,进入了云南东北部。
2月6日,红军在扎西镇停了下来,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算是遵义会议的一个延续,博古正式将中央领导权交接给了张闻天。
扎西会议最终做出了“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的决定,而新的目标是:在云贵川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
目标虽然确定了,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已越来越小,这该如何应对呢?
毛泽东此时建议:调头向东,再渡赤水,回遵义。

相持:从二渡到三渡赤水

红军在土城的轻敌,引发了一渡赤水。而蒋介石此后的轻敌,又“成就”了二渡赤水。

1935年春节,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那个这几年经常被他提及的词:赤匪,没有再出现。蒋介石的心里应该是笃定的,红军在湘江战役后损失严重,又在土城被地方军阀打得险象环生,现在在荒凉的大山里兜圈子,怎么看都像是强弩之末,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毛泽东选择再渡赤水,向东突围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东面的黔军最弱(北面是川军,西面是滇军,南面是中央军)。
二渡赤水的看点:它是四次渡河前,红军奔袭距离最长的一次,从2月11日出发,到2月18日抵达赤水河,红军不停歇地行军了7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二渡赤水是风险最大的一次,因为敌人有7天的时间来捕捉红军的战术意图。
图片 回顾一下这张图

但这7天里唯一发现红军有异动的是川军,刘湘电告了中央军的薛岳,而薛岳却不以为然,继续按原部署向古蔺和扎西地区围追。就这样,红军从包围圈的缝隙中悄然穿过。
蒋介石对此也是全然不知,他在红军渡河的2月18日这一天,下达了“在赤水河以西地区消灭红军的部署。”
三天后,2月21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别在太平渡二郎滩突破黔军防线,成功渡河,中央纵队从中间顺利通过。蒋介石刚发出没几天的军事部署就此作废。
随后,蒋介石再次错判了红军的走向,他认为中央红军连续在东西方向上调动,目的还是北渡长江,红军无非是在犹豫到底是去湘西找贺龙,还是去川北找张国焘。
但毛泽东指挥的红军却向南疾行,剑指遵义。

娄山关

红军想二打遵义,绕不开遵义以北的雄关天堑:娄山关。
娄山关战役很有名,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只说两点。
第一点,黔军不弱。
一方面,这次黔军是据险而守。另一方面,黔北是“贵州王”王家烈起家的地方,此时,贵阳已经被薛岳的中央军占据,并且控制了当地财政,所以遵义成了王家烈最后的立足之地,他只能拼全力死守。
图片
第二点,这场激战,红军打得很辛苦。
攻击娄山关的是彭德怀的红三军团,负责正面突破的是12团和13团。12团政委钟赤兵在战斗中腿部严重负伤,后来经过了三次截肢才保住了性命。团参谋长孔权的胯骨被打碎,后来不得不留在了老乡家中养伤,从此失去了音信。
要知道,红军在扎西的时候,进行了改编,除了林彪的红一军团保留了师一级的建制,其他兵团下面就是团。红三军团一共就四个团,两个团级干部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可想而知战斗有多激烈和残酷。
钟赤兵后来带伤完成了长征,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为了新中国开国中将。孔权在解放后联系上了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黄克诚(当年红三军团10团的团政委),在黄克诚的过问下,孔权成为了遵义纪念馆的馆长。

遵义

红军攻打遵义的时间是2月28日零时,天刚亮就占领了遵义。
这场战斗没有悬念,因为黔军主力在娄山关损失殆尽,而王家烈也已经在红军发起攻城前,带着手枪团往贵阳方向逃跑了。
但红军还是在二打遵义时遭受了一个巨大损失: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攻城准备阶段头部中弹牺牲。
邓萍是彭德怀秘密加入共产党的主持人,牺牲的时候只有27岁,但已经是红军的军团级将领。
军团级将领是什么概念呢?1955年授衔的时候,元帅的评选资格中就有一条: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军团首长及以上的职务。红一军团司令林彪、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红三军团司令彭德怀,后来都成为了开国元帅。而两个军团的参谋长都牺牲了,一个是左权,抗战时期牺牲,还有一个就是邓萍。
邓萍也是长征期间唯一一位牺牲的军团级将领,说这是二打遵义的巨大损失,一点不为过。

大胜

在史书中,遵义战役不单单指攻破遵义城,还包括了之前的娄山关战役,和之后那场著名的歼灭战。
这场战斗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最大的一次胜利,不仅歼灭了国民党军2个师,俘虏了3000多人,而且,打的还是装备精良,战斗力最强的中央军。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王家烈带着一个团南逃的时候,遇到了北上的国民党中央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吴奇伟,以及他率领的两个师。吴奇伟判断,两个师加一个团,对付红军足够了,所以决定反攻遵义。
而红军方面,发现吴奇伟部已经是孤军深入之势,这正是毛泽东所期待的战机。红军时期的毛泽东,对攻城略地的“兴趣”不大,在运动战中歼敌才是真正的胜利。一方面,这是敌我力量的此消彼长,另一方面,只有重创敌人,红军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整。
所以这场战斗双方都志在必得,并且实力相当。
图片
毛泽东的战法是共产党部队最擅长的那种:红三军团在遵义以南的红花岗老鸦山阻击敌人,红一军团1师包抄敌人后路,2师准备追击。简单来说,就是布了个“口袋阵”。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老鸦山,红三军团10团团长张宗逊(未来开国上将)负伤倒下,团参谋长钟伟剑牺牲,老鸦山失守。这一失守,等于“口袋底”漏了。
关键时刻,彭德怀亲上第一线,组织部队又夺回了老鸦山。但敌人的反扑仍在继续,中革军委再次派出了干部团…
胜负难分之际,敌人后方的枪声响了,红一师包抄到位!
几乎在一瞬间,国民党军的进攻意志崩塌了,并直接演变成了大溃退。
吴奇伟在逃过乌江后,砍断了浮桥。前面讲的此战俘敌3000人中,有1800人是被堵在乌江边抓获的。
获胜后的红军将士们在遵义庆功,一边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边看着刚缴获的装备感叹:国民党中央军可真肥啊!

困局

遵义战役失利,蒋介石震怒,他在3月3日发出了“收复遵义”的作战部署。
这份重要的作战情报被红军截获,中革军委根据蒋介石的部署方案,制定了在鸭溪镇伏击国民党周浑元两个师的作战计划。
3月5日晚上11点,毛泽东在鸭溪镇向各部队发出了详细部署。
但红军没有想到的是,敌人并没有出现。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蒋介石也有“神来之笔”:他也在5日晚11点,急电薛岳和周浑元,全盘否定了之前的作战部署,改为“暂取攻势防御”。
啥叫“攻势防御”?就是之前在第五次“围剿”中的成功战术:不和红军打运动战,而是修筑碉堡和坚固工事,以防守的姿态层层推进,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逼迫红军打阵地战。
这是真正的“对症下药”,红军很难破这个“局”。
经常有人讨论,蒋介石到底有没有军事才能。从鸭溪这一次来看是有的。国民党的失败本质上是政治的失败,主因不是军事。蒋介石出过的昏招也不是因为智商问题,而是心态、性格或格局。
为了打破僵局,避免最后被困死,红军只能主动出击。但在出击目标的选择上,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建议打黔军驻守的打鼓新场,只有毛泽东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按照敌人的行军速度,红军很有可能在攻打打鼓新场的时候,被各路敌军侧击。
最后,毛泽东说服了周恩来。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作为周恩来在军事上的帮助者。因为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充分信任,毛泽东成为了军事上的实际负责人。现在实际负责人和大家的意见相左,就只有周恩来这个名副其实的负责人可以协调了。(注:毛泽东真正成为军事一把手是在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上周文章中的那句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配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幸。
红军最终没有打打鼓新场,而毛泽东选择的是更难打的,由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8个团坚守的鲁班场
鲁班场战斗从3月15日开始,红军伤亡多达1500人,最后不得不放弃攻占。这就是毛泽东在八大时说的第四场败仗。
16日,中央红军迅速撤离了战场,突然掉头向西北方向,于当天占领了茅台镇
红军在茅台镇打土豪分美酒,几乎所有官兵的水壶里都装满了茅台酒,最忙的是医院的同志,囤积了大量的美酒以便日后消毒之用。这应该是茅台酒历史上最传奇的一幕。
3月16日晚,中央红军再次渡过了赤水河,进入到川南地区。这就是三渡赤水。
似乎,三渡和一渡一样,又是一次被动的转移。

胜利:四渡赤水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前面三次渡赤水的时间间隔。

一渡是1月29日,二渡是2月21日,中间间隔20多天。三渡是3月16日,间隔也是20多天。
而四渡呢?3月21日晚至22日晨,也就是和三渡只间隔了5天。
这就是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
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但种种迹象表面,毛泽东在三渡赤水之前,已经在心中设计好了四渡的方案。
一是在茅台镇三渡赤水时,毛泽东没有强调部队需要隐蔽行动,还问身边的红军战士:“看见敌人的飞机了没有?”
二是在三渡时,毛泽东特地问刘伯承:“咱们第二次渡赤水河时,在太平渡和二郎滩的浮桥还在不在?”刘伯承心领神会,马上安排部队把浮桥保护了起来。(后来四渡的时候,走的就是二渡的这几个渡口。)
图片
三是中革军委在给各军团下达三渡命令的时候,都附加了一句话:渡河后向西或西北走出二十至三十里“隐蔽休息”。
所以第四次渡赤水,是完全出乎国民党和蒋介石意料的。因为就在三天后的3月24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飞抵贵阳,坐镇指挥。当时贵阳守军只有两个团,蒋介石完全不知道红军此时的目标就是南下贵阳。
我们事后复盘,就能看清楚,“四渡赤水出奇兵”是如何实现的。
首先是大张旗鼓地三渡赤水,对行踪不加掩饰。
然后是渡河之后的“隐蔽休息”,为出其不意地四渡创造条件。
最后是将红一军团伪装成主力,向古蔺进军,造成要北渡长江的假象。红一军团还在路上遇到了川军的一个团,没有佯攻,而是真打,这就更加固化了蒋介石认为红军要北上的判断。
另外还要说一点,就是引发三渡赤水的鲁班场战役。有一种观点认为,鲁班场战役其实是四渡赤水的“点睛之笔”。
毛泽东打最难打的鲁班场,是为了震慑对红军威胁最大的中央军。因为四渡赤水的目的是彻底突围,而中央军的围追是否积极,将决定着红军能否在包围圈中找到缝隙。
周浑元在鲁班场被红军实打实地强攻了一波,那么,在红军突然主动撤出战场后,他是绝不敢冒然追击的,一定是小心翼翼地缓慢推进。
换句话说,红军四渡赤水后穿过敌阵的那条“缝隙”,是在鲁班场打出来的。
这就是四渡赤水中,最精彩的那一渡。

大弧线

小杜个人认为,从三渡、四渡赤水开始,到红军巧渡金沙江,是一个整体。

四渡赤水后,毛泽东继续派出“疑兵”,以罗炳辉的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向北佯攻,而中央红军于3月31日迅速南下,在大雨中突破了乌江
紧接着,毛泽东又派了一支部队假装要东进湖南,而主力部队就突然出现在了贵阳。
身在贵阳的蒋介石自然是大惊失色,于是急调滇军孙渡部的三个旅驰援贵阳。
没想到毛泽东打贵阳也是佯攻,滇军被调出后,中央红军直奔云南,林彪的红一军团挺进到了离昆明只有30里的大板桥。
这下轮到“云南王”龙云大惊失色了,他也开始急调云南各地的部队回来保卫昆明,其中就包括金沙江边的三个旅。
结果毛泽东还是虚晃一枪,在昆明外围兜了个圈,径直北上,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
图片 再回顾一下

为什么叫“巧渡”?因为红军只找到7条船,但就这样太平无事地渡了七天七夜,把中央红军全部运到了金沙江北岸。
金沙江是啥?金沙江就是长江上游的名称。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开始前,就想北渡长江,蒋介石一直在围追堵截。而现在,红军就这样“优哉游哉”地过去了。
所以说,从“四渡”到“巧渡”才是一个整体,用现在的话说:这一路上都是“骚操作”,真正的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且几乎没什么损失,就把一直“折磨”着红军的过江问题给解决了。
据说在过乌江的时候,毛泽东和红二师的师长陈光和政委刘亚楼在一起,他拿出了一张地图,在上面画了一条巨大的弧线。二师的指战员们不明白是啥意思,毛泽东说:“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大家还是不太理解这条大弧线的意思,于是毛泽东打趣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四渡赤水中哪一渡最精彩?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