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前天被刺杀后,这两天关于“幕后真凶”的猜测很多。
许多文章标题都是非常笃定的“独家披露幕后真凶”,但实际上依旧是“个人研判”,因为这两天日本官方公布的“证据”太少!
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判断安倍遇刺“有黑幕”,绝不是“个人暴力”这么简单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安倍遇刺时的“安保防卫”太拉胯。
都不像是政治要员的安保组,拉胯到“仿佛内奸”的程度。中国千亿订单砸向法国空客,现代版远交近攻
根据日本官方的消息,安倍“退休”后依旧享有政府安排安保力量,每年的经费相当于1120万人民币,也就是180万美元。
如此庞大的经费开支,养了一群什么团队呢?
安倍去世后,省下的经费,日本会花向哪里呢?
壹,“错漏百出”的安保现场
前天安倍遇刺发生之后,各路新闻不断的抢时效。
结果热搜闹乌龙的就好几条。
最初公布的“枪手姓名和背景”就错误更正过一次。
枪支种类就从“霰弹枪”更正为“自制手枪”。
枪支来源也从“特殊理由从自卫队获得”更正为“3D打印,自制”。
再加上枪手被捕后,供述的目标,动机,选择刺杀时机等等也更改过供词。
因此第一天的许多“现场信息”我都不信。
比如多家媒体转载描述的“警方确认凶手从背部向安倍开两枪,安倍左胸中弹,心肺功能停止。”
我一直理解不了,凶手从“后背开两枪”,为什么安倍左胸心脏要害会中弹。
当时有媒体解释是“子弹从后背射入,前胸流血,证明子弹贯穿了胸腔。”
我当时就觉得“后背中弹,子弹从前胸射出”的话,绝不应该描述成“左胸中弹”。
直到我看了完整的安倍中枪视频,才弄清楚凶手从后方射击两枪,是如何击中安倍“喉咙和左胸”的。
从视频来看,枪手来到安倍后背三米处,掏出自制的“长筒手枪”,先开了一枪。
这一枪声音大得仿佛炮仗,响声巨大,蓝烟滚滚。
此时安倍周边的“安保人员”,居然没有任何反应。
反而是安倍,本能的向“声音来源处”回头张望。
此时枪手上前一步,以更近距离向安倍射击第二枪。
随后安倍扑倒在地,从现场照片来看,已经没有了“生命反应”。
所以安倍遇刺的关键点,是安保团队的“疏忽”,当枪手持枪到了安倍背后三米处开枪。
但“安倍之死”,最关键的原因是“第一声枪响后”,整个安保团队的反应,没有一人是对的。
第一声枪响后,安倍可以“好奇的回头观察发生了什么事”?因此我判断枪手的第一枪很可能没有命中,或者少量霰弹击中安倍,也都在“非致命部位”。
最后公布安倍死亡原因时,医院提到安倍是左胸中弹,并且喉咙侧面也有两个弹孔,流血不止。
而根据视频,能够击中安倍左胸和喉咙的,只可能是第二枪射出的霰弹。
因此,如果安倍的安保团队,按照“职业操守”正常防护,在枪手两枪间隔两三秒的背景下,根本不可能让安倍中第二枪。
不说首相级别的安保力量。哪怕一个小明星请的民间团队,遇到“类似枪声的爆响”,安保团队第一时间都是有分工协作的。
好莱坞大片里的“保镖直接冲在前面挡枪”大家觉得过于魔幻,那至少有两类动作是必须的。
第一个,是扑到安保对象身边,第一时间将安保对象扑倒,并且用身体将他覆盖,避免安保对象“二次受伤”。
第二个,则是“手持防弹手提箱”的安保队员,应该第一时间冲在安倍和枪手之间,有两到三秒时间,完全足够打开防弹手提箱防御。
可从视频来看,第一声枪响之后,所有安保队员都在发愣。
没有人保护安倍,没有人扑倒枪手,防弹手提箱也是在枪手射出第二枪,安倍倒地后才匆匆打开。
撇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是被远距离狙杀,距离较近的美国总统里根遇刺案,凶手就是混在人群里近距离手枪刺杀。
美国同样是“街头政治”,凶手也成功接近里根身边。但是从纪录片来看,里根被第一枪打中之后,安保团队快速动起来,有人将里根扑倒,用身体保护他,避免他被二次伤害。
一些人举例说日本前首相大多都没有‘安保力量’,其他前首相都是一个人“孤独的”在公开场合演讲,也没人袭击他们。
可是安倍晋三和那些“过气的过渡首相”不一样。
安倍晋三是日本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是当今日本执政党内最大派阀的掌舵者,是日本内政外交的真正决策者。
这样的身份,他当然继续享有国家安保力量。
而日本当局为安倍安排的安保费用,就达到了180万美元。
许多人可能觉得一个前首相,一个月15万美元的费用不高。
可是按照日本的“安保人员收入”,再加上许多硬装备都是早期固定投入。因此后期每个月15万的安保费用,已经足够“武装到牙齿”。
可是一年1120万的投入,最终放任枪手来到三米之内。
如果说街头政治“枪手近身防不胜防”,那“间隔三秒,更进一步,无人干扰”的第二枪,是安保团队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