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林,风为动,风不仅萌生了万物,也风卷残云般萧肃,既有生也有杀,天生天杀,道之理也。问华夏民族什么时候能复兴?得先明白这个首要问题
一、庙堂与江湖
风起长林的结尾落幕在萧平旌从朝堂归隐山林,携手爱侣遁入茫茫江湖,从此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很好的契合了第一部梅长苏从山林至朝堂的为了道义所开始的一系列飞扬而又气定神闲的设局。
如果掐掉中间所有的段落,会发现从江湖开始最后又回到江湖,从走向朝堂又离开朝堂,从为了道义又回归道义本身。而那种庙堂与山林的转换,是如此的真切而又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当年赤焰军在诡谲的阴谋中烟消云散,所剩的几位赤焰旧人,归隐的归隐,缄默不言的,备受冷漠的,隐忍不发的,甚至是心如死灰犹如行尸走肉般已经梦碎的人。
如果我们不看到结尾,或许会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为的只是要洗刷冤屈,沉冤昭雪。然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电视剧就不会这么令人着迷了。
故事的结尾,大梁边境狼烟烽起,边关告急,最后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依旧是这些赤焰旧人。这说明了在他们的内心之中,沉冤昭雪并不是最终目的,而且在十几年的人情冷暖之中,他们并未泯灭自己的良心。
他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们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始终知道自己的担当是什么。是那份家国情怀,是那份风雨兼程的道义,是那份以天下为己任,纵然炼狱归来依旧保有赤子之心。
当梅长苏对着梁帝振聋发聩地说出:“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的时候,或许我们才明白,天下为公这样的精神,一直都存在在我们华夏族群的骨髓里。一代一代的人总是这样来来去去,而不灭的是这样的精神传承。年少不懂琅琊榜梅长苏,读懂已不再少年
哪怕是悠悠岁月过去了几十年,我们依旧在萧庭生身上看到了他对先生所信守的诺言,也看到了他不能及时发现路原在背离初衷而没有给出意见而自责,看到了在他的调教之下,萧平章在身中两箭的危急关头,念念不忘的依旧是长林军身后的大梁子民。
还是那世外的琅琊阁,一位少年从寒潭中一跃而起,跟一位小童毫无顾虑的调侃着蔺晨,一副表情既傲娇又性情飞扬的样子。世人都以为琅琊阁是一个讲规矩的地方,萧平旌恰恰以为这里是最不讲规矩的,能这般大言不惭的也就只有长林二公子才说的出口。这也说明了萧平旌从骨子里透出的那股年少气盛,洒脱而不拘束。
每当萧庭生与世子在推演局势发展的时候,萧平章也会给自己的弟弟布置同样的任务,睿智聪颖的萧平旌一样能把局势的进程推演的很细腻。看到这里的时候,不得不令人回忆起当年梅长苏在拯救卫峥的时候所设下的局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合理的推演。
萧平旌不仅能洞悉局势的发展,本身熟读兵法还习得一身好武艺。长枪银袍往来阵中呼啸沧桑,如入无人之境。行军打仗因地制宜,灵活使用。
这多么像年轻时的林殊。我想定是海晏不忍心让观众看到一个在幕后搅弄风云的梅长苏,因此将当年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又焕发在萧平旌身上,以慰平生。而萧平旌也没有辜负这样的期许,他做到了。
萧平旌与林殊最大的不同在于,当梅长苏重新做回林殊的时候,带兵出征的他身边有一众挚友相随。而起兵勤王的萧平旌则显得孤独落寞了些。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萧平旌保有那颗赤子之心,有着那颗正气浩然的天地之心。
他喜爱江湖,同时又明白他之所以能无拘无束,全因父兄庇护,不是理所当然。因为他始终知道他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