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如何培养姜萍这样的自我驱动的天才?

17岁的中专女生姜萍,获得了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第12名,排在她后面的,有众多全球知名高校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可见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成绩。众人不禁思考,像这样的天才究竟是怎么养成的呢?我写这篇文章,也是希望对教育学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一个探讨。

我是在九典书房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我们九典书房的同道在从事教育以来,苦心焦思,都为培养杰出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有时候,坐拥传统文化经典,也有可能培养不好孩子,或者达不到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假如我们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不必对此感到奇怪。

因为从古到今, 培养人才都是一件难事。古代传授的都是圣贤经典,难道每个接受教育的人都成才了吗?当然不是。另外,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我们先要放平心态,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然后,我们需要反思一下在教育策略上,我们存在什么不足。

姜萍之所以在数学上之所以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一个是因为她在数学上有天赋,另一个就是她对数学的热爱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这种热爱促使她勤奋用功,最终出类拔萃。那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变得这么好学呢?我将会论证,这很不容易。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政治的最高境界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其次是儒家的礼乐教化,再次是法家的威慑恐吓。对应在教育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变得好学。如果教师所教的都是好学的学生,那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轻松的。

就像无为而治,教师只要做很少的事,就能收获丰硕。好学的学生,你不用担心他偷懒,他会自动地不断地自我提升,只要你有能力向他传道、授业、解惑就行了。当然了,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的一个很高的要求。

但是,即便教师具备这些素质,面对不好学的学生,他也会头疼,我们后面举几个孔子教育的案例就可见一斑。正因为让学生好学的境界最高,所以也最难。人的天资参差不齐,学生自幼的家教等因素也无法掌控,所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好学很难,甚至有时候遇到一个好学的学生都不容易。

教育水平之高如孔子,他也为遇到大白天睡觉的宰予而破口大骂,骂得很难听:“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以孔子之德,竟不能教化宰予,说明让所有学生都好学的确很难。孔子在另一个场合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很多学生每天吃饱了就没事干,什么都不用心,看到这一幕,恐怕孔子的脑筋也伤透了,无奈地说,哪怕你们下下棋也比现在这个吊儿郎当、浑浑噩噩的样子强啊。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孟子》里也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我评价,始终认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就是好学,能被他认定为好学的人非常少。

鲁哀公曾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教了三千多学生,能当好学之名的,竟然只有颜回一个,颜回死了,好学的就没了。

所以,谁说好学不难呢?以上教育大宗师孔子的感悟,是很能让实际参与过教学的人产生共鸣的。

为什么无论古今都喜欢从千万人中选拔俊秀或尖子来集体教学?因为俊秀或尖子除了智力高,通常也是相对好学的。这样教学管理起来是最省心的,费力少而功多,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教师肯定不愿意拿着教鞭心力交瘁地强迫懒惰的学生去学习。

作为教师,需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遇到那种无论是天资还是家教造就的、家长一送过来就很好学的学生,是很难的。教这种学生,相当于道家的无为而治。然而大部分学生都需要靠一定的方法引导,才会好学,这相当于儒家的礼乐教化。道家的无为而治,令人神往。而儒家不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礼乐教化的方式以求向道家的境界不断靠近吗?还有少数学生,需要靠棍棒方能成才,这就沦为法家了。

孔子不仅自己好学,也以培养好学的学生为最高教育目标,而且他“教不倦”,对除了颜回之外的那些后进学生充满耐心。这是值得当今的教育者奉为楷模的。

那么怎么培养出好学的学生呢?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下手,培养兴趣和志向。有的人是兴趣驱动的,有的人是志向拉动的。兴趣在后方和低处推,志向在远方和高处引。兴趣的体验是快乐,志向的体验超越了快乐。兴趣可以生出志向,志向也可以生出兴趣。有的人兴趣多,有的人志向多,有的二者都多。人要学有所成,二者必具其一,或兼而有之。二者全无,只能成为庸才。

教育之所以不成功,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能引导学生好学。不好学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没兴趣,二没志向。下面我们分而论之。

其一,未引起兴趣。兴趣是一种偏于感性的东西,它的体验是快乐的,它通常宥于一己之身。婴儿看到一朵花,感到新奇,想要看得更清楚,于是他用手去攀援花枝,当他接触到花的那一刻,笑了。天才数学少女姜萍说:“数学问题解决出来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快乐。如果我做不出来这个问题,同样它也会给我带来一些痛苦。”

婴儿摘花和姜萍解决数学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面对一个事物,获得对它更多的理解,或者拥有了对它更多的掌控,人会感到快乐。快乐会促使人去应对一个接一个的万事万物,这样就能获得知识的积累。利用兴趣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关键要让孩子体会到循序渐进地理解未知、解决问题的快乐和成就感。

例如,我观察到很多小孩对机械很有兴趣,但不喜欢学习。假如你给他一本关于机械发展历史的书,他是不是就容易看进去呢?假如你给他讲讲机械制造中的数学和物理原理,他是不是对数学和物理不会那么反感,而容易产生兴趣呢?小孩喜欢听故事,那么为什么不顺便引导他自己看故事书和历史书呢?

小孩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不把他们引入书籍的海洋呢?要善于呵护孩子的一些有益的兴趣,并利用这些兴趣,以此为契机达到教育的目的。还要结合每个孩子的特点,循循善诱,尽其天命,使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姜萍数学优秀,离不开其数学老师王闰秋的指导。在这方面,姜萍的数学老师就做得很好。

其二,未立起志向。志向是一种偏于理性的东西,它的体验是超越快乐的,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它通常也是超越于一己之身的。兴趣遇到阻碍也许会消失,但志向却能够克服阻碍而长存。志向通常和痛相伴,这是一种带着痛的高级快乐。只为自己而活,是最轻松的。但人之为人,与天地参,注定是要超越小我的,超越了小我就产生了志向。

贤人君子要与天地合德,心怀天下,超越小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的人是先见大道,见天地,见众生,然后选择了以痛苦回应上天赋予的使命,这是天资最高者。还有的人是亲身遭受了痛苦,然后才得以痛定思痛,从而见众生,见天地,见大道,最后选择以痛苦战胜痛苦。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在人生途中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可能表明老天爷要给他降大任让他超越小我了。经历过痛苦的人,对痛苦很敏感,更容易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

很多从小饱经苦难的孩子,会变得很懂事,他们会更体贴家人,更能有仁慈之心和远大抱负。总而言之,苦难能使人生出志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见众生之苦,能生出志向,以救世为职责。历亲身之苦,也能生出志向,以恻隐成仁慈。

钱伟长本来喜欢文学和历史学,但是面临日寇侵华的民族伤痛,他立下救国之志,毅然放弃了兴趣,选择学习科学,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为我国的工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我们说姜萍主要是兴趣驱动的天才,那么钱伟长就主要是志向驱动的天才。

我们假设姜萍生在钱伟长的时代,而且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灾祸,因而产生了与钱伟长同样的志向。这时候,让她用心爱的数学去研究祖国最需要的原子弹,结果会怎样?那她肯定会像新中国前三十年的那些科学大师一样,青史留名,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好比汽车从单驱动变成双驱动,而且增加的是更为强劲的驱动。

如果让我培养这样的天才少年,我会格外注重让他们从单驱动变成双驱动。怎样培养孩子的志向呢?如果一个孩子本身经历过很多苦难,那么他立志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就好比说,巴勒斯坦那些在炮火中朝不保夕的儿童,你如果让他们有机会好好学习,学成本领后去复仇,他们能做到吗?肯定能。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苦难。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另一条道路出发,进行立志教育,让学生见大道,见天地,见众生。我们的圣贤经典正是这样的学问,传授圣贤经典,就是立志教育。然而,对有的人来说,他会觉得圣贤经典是抽象的,是不切实的。因此,需要用现实中的苦难把圣贤经典的道理充实起来。

好比说,救国的道理是抽象的,但炮弹落在教室的屋顶,同学的鲜血染红了地面,这是切实的。以此类推,我们需要有专门的课程给学生讲述我们这个民族目前所面临的危机,越能让学生心灵震撼越好。

例如,我们民族曾经遭受过那些苦难,如今是不是应该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俄乌战争打得非常惨烈,战争的危机会不会有一天威胁中国?如今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日本排放核污水将会造成什么影响?毒教材有多严重?日本人学校为什么出现在中华大地?如今西方引导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造成多少疾病?犹太人对媒体的控制有多严重?

“凯勒奇”混种计划会不会阴谋得逞?美国的金融掠夺有什么后果?为什么很多最勤劳的中国人生活却最苦?中国人基因信息的泄露会不会导致外国人用生物武器谋害?如此等等。这样的课程是必要的,不要觉得他们理解不了就把他们一直禁护在思想的无菌室里,当然这对教师的水平也是有考验的,需要他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很透彻才行。

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危机和苦难,并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天下为己任。明白了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迷茫。

以上我论述了教育不成功的两大原因,合而言之,就是没能让学生好学。其他的对教育效果有一定影响的,还有教材未体系化的问题。例如孔子因为周朝官学衰落才开始办学,当时他是边编教材边教学的,如果他等教材都编好了才开始教学,效果呈现上可能更好,但“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他肯定教不了那么多学生。教材未体系化会影响教学吗?会,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君不见,孔子不也培养了众多大才吗?

另外关于教师个人素质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一个教师能明白以上这些道理,他是可以做好教师的。一个知道路线的人,他骑摩托车还是骑电动车,区别只是早到或晚到点。至于教师一个温暖的笑如何让学生心生喜悦,一个威严的眼神又如何让学生如坠冰窟,这种能力有当然好,但只是术,不是决定性的道。正如《中庸》所云:“《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教师懂教育之道,并且怀着对学生无私的爱,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如何培养姜萍这样的自我驱动的天才?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