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祛湿,方法其实有很多,通过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我们总结了这么一种思路: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子五苓散。
五苓散:泽泻15克、桂枝6克、茯苓9克、白术9克、猪苓9克
现在有中成药五苓胶囊。
温阳的思路一出来,毫无疑问需要用到温热的药材,可以用桂枝,也可以用肉桂,这两个药都能起到温补阳气的作用,不同的是,桂枝偏走上焦,肉桂偏走下焦,中成药里用的就是肉桂。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阳气有蒸腾气化的作用,那些喝下去的水并不能直接被身体利用,真正能被利用的是经过气化后的水之精气,这个过程必须要有阳气参与进来,如果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就会减弱,该利用的利用不到,该排泄的也排泄不掉,排泄不掉就是水道不通,小便不利。于是这一部分水液就蓄积在了下焦的膀胱,变成湿气,并到处蔓延。
所以适用于五苓散的人往往容易口渴,喜欢喝水,《伤寒论》里把这种现象概括为:渴欲饮水。尽管喝了很多水,但还是不能解渴。事实上,当我们感到渴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身体缺水了,而是气化功能不足,不能把水变成水之精气上乘于头面,口腔就得不到滋润。同时还伴有小便不利的症状,表现为小便排不出来或者小便次数多,但尿量又很少。
这时候我们用肉桂温补肾阳,肾阳是一身之阳,是阳气的发源地,肉桂意在补阳气之根,增强全身的气化功能,这样就能把有形之水气化成无形之精气,不但口渴的问题解决了,身体也得到滋润。
茯苓、猪苓、泽泻属于祛湿药,在祛湿方式上大致相似,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甘淡。中医有一种说法,甘淡利湿。利湿的意思是让湿气从小便排出。
形象地讲,在这三味药的共同作用下,把人体的水道打开,也就是通利膀胱,这样身体各处泛滥的湿气以及蓄积的水液就能自上而下排出体外。同时用到茯苓、猪苓和泽泻,可见,这个方子利湿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
最后佐以白术,健运脾胃。脾喜燥恶湿,脾最怕湿,如果体内有湿气,十有八九会把脾困住,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白术这味药偏燥,性温而燥,温燥的药物可以祛湿,能把脾胃里的湿气燥化。另外,白术还能健脾,让脾胃功能恢复,加强运化水湿的力度。再回到前文,回到肉桂,我们说肉桂温补肾阳,肾阳上升,又能把温热之气带到脾胃,让脾胃也暧暖的,脾喜暖,脾胃运化需要这股阳气。
五苓散可以用来调理气化不利,湿气泛滥引起的水肿,包括肢体浮肿、头面浮肿;还有像身体疲乏困重、腹胀、腹泻、头晕、耳鸣,能调理膀胱炎、尿道炎等。
还能调理干眼症,干眼症一般会考虑阴虚,但是如果阳气不足,不能把水气化成水之精气上乘于头面,不仅口腔得不到滋润,眼睛也一样得不到滋润。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运用此方,有几个重要指征:小便不利,口渴喜欢喝水,舌体胖大,舌苔白滑。也可以考虑中成药五苓胶囊。但是要注意,阴虚,舌红少苔之人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