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之大时代转折中的孔乙己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杂卦》

1977年恢复高考,到今天,接近有半个世纪,大学生这个称呼,从包分配人见人爱的流金岁月,到因为扩招逐步走下神坛的白银时代,再到如今几乎陷入群体迷茫的青铜时期,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希望,彷徨乃至幻灭。

如今的大学生看起来似乎不再是曾经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相反,他们因为身份与就业匹配度的严重错位发出了“孔乙己之叹”: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全国大调研:向历史遗留问题宣战

央媒针对这个热点出过一篇雄文回应:《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照例是批评个别大学生的悲观主义,文章把消极心态的责任归结于包袱太重,要改变心态勇于接地气,春天来了未来会更好云云。

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句脱胎于《实践论》的话实在是至理良言。主席写调查报告,总要把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当成自己的老师,才能了解事实的情况,绝不脱离群众搞党八股。

央媒的编辑们有没有感同身受过毕业即失业的痛苦,又有没有科学的看待孔乙己之叹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的广泛共鸣呢?吃了过期食物引发集体中毒,难道可以责怪个人身体不够强壮?高速团雾引发车辆连环追尾,难道可以怪罪个体司机开车不够专心?同样的,把社会广泛存在的问题归因于个体的努力不足,并用个别就业的孤例进行论证,是荒唐的。

2022年八月光明网报道,16—18岁城镇青年失业率已达19.9%。而中国的700万外卖配送员,大专,大学,硕士所占比例已经达到15%。大学生们说了实话,那么实事求是的面对这个问题,才是开对方子,治好病的前提。

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大学生们十年寒窗刻苦学习的付出与微薄的回报形成的巨大反差,这和职业不分贵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完完全全的两个问题,风马牛不相及。学了屠龙技,非让人卖茶叶蛋,新华书店的经典名著,拿来当废纸卖,这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果当真没有好好学习或者不是学习的料,早早进入社会工作,那么青年人从事一些相对普通的工作,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因此我们应该把问题聚焦在高学历的名和低价值岗位的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来应该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大学生群体高不成,低不就呢?让我们回头看看孔乙己们的年代,答案清晰可见。

满清入关,神州陆沉,中华大地为其蹂躏近300年,为了防范华夏百姓的觉醒,清朝统治者对科技和手工业严厉打压,大兴文字狱,迅速掠夺了原住民土地,让百姓常年处于赤贫状态,对于中国文化领域的破坏更是不遗余力,满清统治者把经世致用的华夏学问,变成百无一用的八股废物,并且这一套废物学问成为读书人进阶的唯一途径,也就是清朝时期的科举举士。

于是,千千万万的孔乙己们,整日研究的就是类似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类知识,对这些流散无穷毫无意义的所谓学问倾注了人生所有的热情,指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位极人臣。原来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大丈夫们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令满清统治者们放心的口称奴才诚惶诚恐的无知贱儒。

时间拨到1905年,满清的黑暗统治在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呐喊声中摇摇欲坠,民族觉醒的亮光破开浓密的乌云,刺痛了人们的眼睛,新时代的号角渐次吹响,同年9月2日,作为给政权续命的举措之一,废除科举被清廷官宣: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一纸诏书,成了孔乙己们的噩梦,将他们的半生付出,毁于一旦。从此孔乙己们的学问,再无人赏识,彻底沦为时代的注脚。

其实又何止是孔乙己,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满清统治宣告终结,有多少旧王朝既得利益者的遗老遗少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终日,他们的余生,都只能在对旧王朝的眷恋中渡过,至死不醒。而那一年,一位姓毛的年轻人正在湖南省图书馆里,孜孜不倦的为中国寻找救亡图存的真理和道路。

好马配好鞍,响鼓用重锤。国家渴求人才,希望善用人才。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与岗位的匹配度如此之低,企业对于现有体系培育出来的人才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其深层原因是能力与需求的错配。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职分)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用人必明需求,需求的前提职分的确立,职分的前提是明确组织目标以及文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从独立自主,到逐步成为接入美元系统的外向型经济体,成为一超多强世界秩序的一份子,社会功能的方方面面,就都被塑造成适应这个外向型经济体的结构,教育行业并不例外,也被改造成了输送相应人才的工具。

1987年人教社与日本国际教育情报中心进行历史地理教科书互审;1990年世界银行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贷款40万美元用于引进国外教材,自此人教社全面与日本东京书籍,日本教科书研究中心等机构全面合作;英语教育全面渗透中国教育体系,本科学位与英语四级绑定,研究生考试英语必考;学科教育全面引入西方理论,本土传统文化被视作封建迷信压缩篇幅;接受各类民主基金会资助,出外游学的教授专家们,回国后形成一股横跨政商学媒的庞大势力,他们鼓吹贸工技,反对独立自主、技术自强、粮食自足,以与新自由主义全球经济共存为荣,因此进外企当高管成为了那个时候的教育主旋律。

随着全球旧秩序的崩坏,贸易战,生物战,金融战接踵而来,中美脱钩箭在弦上,外资企业不断退出消亡,大学生们手上再拿着买办教育体系认证的旧船票,想登上新时代的大船,再加上转折阵痛期需求减少的因素,就变得十分困难。

不教而杀是谓虐,同样的,在一个能力错配的年代,一味强调个人的内卷式努力,而不解决教育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是在避重就轻。学以致用,唯有清楚了未来中国的方向,明确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人才画像,年轻人才能中流击水,不负韶华,而非颓唐成为新时代的遗老遗少。

那么未来的中国会走向何方呢?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谈到如何建立一个新中国时写道:“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文化立国,文化强国的使命目标跃然纸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礼》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化自信在塑造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各个层面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在下一个阶段,有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中国必将重拾历史上中央王朝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以仁政王道带领世界和谐前行,这一切也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人才的支持。

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自我认同,文化自信。通过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白自己往哪里去,自重自强,此谓定志向。涤除物蔽,以人为本。通过为人们创造获得感,成就自身价值,崇德尚贤,此谓明道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进步,成大国发展之栋梁,学而不厌,此谓树恒心。中国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整个教育体系都需要加深对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革故鼎新近在咫尺,大学生们举孔乙己的例子映射时代翻篇恰如其分,只不过孔乙己不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们,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真正害怕新时代到来的,是那些离开了旧时代体系就会失去一切的砖家学者教授们,他们既没有改弦易辙的能力,也失去了面对未来的勇气,只能掩耳盗铃,徒然的伸手,试图把下一代也拉进自己空虚的精神世界里,却被无可奈何的赶下讲台。

中国青年人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中国的未来归根到底在他们身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把万能钥匙一定会打开当代年青人身上沉重的枷锁,擦亮他们的眼睛,挥别旧秩序,共同建设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他们的新世界!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之大时代转折中的孔乙己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