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光武帝剧照
一、关于德
扬雄说:“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
天地相交以道,人际相交以德。天地不以道相交则万物不生,人际不以德相交则功勋不成。那么,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交往,就变成了下面这个问题:一个人是不是与人以德相交。换言之,他是不是有德。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精华50句,读懂受益终生
何谓道?第一,道是宇宙万物创始的本源。第二,道是宇宙万物运行法则的确立者。第三,道是宇宙万物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动力提供者。
何谓德?遵道则有德,不遵道则无德。遵道多者德多,遵道少者德少。根据《道德经》的启示,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分为“道”和“物”两部分。“道”不可见,“物”可见。每一个人和其他生命体,都因为遵道的多寡而在其身躯之内积淀着多少不一的“德值”,也因为“德值”的不同,这个生命体在他的身躯内、外积累了不同质量和数量的“物”。
在其身躯之内,“德”亦不可见,在其身躯内、外,“物”则可见。我们这里重点论述人。因为“德”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要辨别一个人“德”的多少,就要通过外在可见的他对内、外“物”的理解、操控方式来判断。内在的“物”,如长相、身体健康程度。外在的“物”,如财富、功勋等。
因为德不可见,有时候我们也容易形成误判。比如,一个人的长相,无疑是属于“物”的层次的。一个人的长得好不好,是看五官。五官是什么呢?是五脏的使者,五脏的外现。五官好不好看,取决于五脏之气是不是和顺。有德则功能健全。但如果我们单从他的长相判断他是不是有德,这有时候会失误。一个好看的人站在面前,我们只能确定他的祖先和父母把“德”赋予了他,至于现在他本人是不是遵道而行,是不确定的。但德的确会对外在的物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本来不好看,但不断地遵道贵德,也会慢慢地变得好看。有种说法认为,人要为自己四十岁后的长相负责,这是有道理的。
怎样才能变得有德,换句话说,怎样遵道而行呢?《道德经》花了五千多字来反复论述这个问题。简而言之,老子提出了贵虚无、贵恬淡的做法。因为“道”与“物”相反,是虚无的,所以要贵虚无。虚无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嗅不见,尝不见。“道”是最恬淡的,所以要贵恬淡。这种说法,不太容易让人理解。我们只能略微举一个最粗浅的例子,蹦极运动让人的心率和血压飙升到极限,请问这个事情恬淡不恬淡?不恬淡。那么这种行为属于老子所反对之列。在KTV整夜不眠,唱歌、喝酒、调情,恬淡不恬淡?不恬淡。那么这也属于老子所反对之列。我们这里只是粗浅地讲一讲,而实际上《道德经》深刻内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体悟才能有所收获。《道德经》不是那么容易讲明白和让人理解,这里我们就不重点讲了。
虽然关于恬淡虚无的总原则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但是一个有德之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仍然是可以观察到的。总体来说,是以恬淡虚无为本。也就是贵道,而轻物。因为道与物相反,所以贵道的行为,与贵物的行为,所遵循的法则是完全相反的。有德之人遵循道的法则,无德之人遵循物的法则。而道与物相反,那么我们可以罗列出来下面这些行为表象。
在物的世界里,无德之人遵循物的法则。物多则势强大,强者必凌弱,弱者必畏强。贫困则忧惧。贫困则求物,以德求物难,以物求物易,所以贫困者必为非作歹。富贵则必骄。物多则自身用物多,物少则自身用物少。所以,富贵则必奢、必淫,必逸。遵循物的法则,与人交际重物之得失,故易生怨恨嫌隙。遵循物的法则,成功之后必争功、居功自傲。遵循物的法则,利益只能用于交换更多的利益。
而在道的世界里,有德之人遵循的是道的法则,与物的法则完全相反。强者不凌弱,弱者不畏强。贫困不忧惧。贫困不为非作歹。富贵而不骄,不奢,不淫,不逸。遵循德的法则,与人交际不重物之得失,故不生怨恨嫌隙。有德之人,成功后不争功不居功。有德之人,施惠而不寻求回报。有个关于教员的电视剧的推介词是这么写的“你总是和弱者站在一起,和强者唱对台戏”,我很喜欢这句话,这句话用《诗经》里的句子是这么说的:“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孔子畏于匡,在陈绝粮,不忧不惧,这是贫困不忧惧的例子。《荀子》中说:“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作为天子的大禹乘车看见几个并肩耕田的人,就在车上向他们行轼礼表示尊重,路过人家多的地方,就下车步行。这是富贵而不骄的例子。《庄子》有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物为甘美,德为恬淡,交际重物则怨生,怨生则交绝。交际重德则怨不生,怨不生则交亲。《礼记》亦有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最高的交际,是以德相交。其次是以物相交,以物相交则要遵循有来有往的规则,有来而无往则怨生。《道德经》云:“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怨恨是怎么产生的?怨恨产生于以物相交。所以,《道德经》认为怨恨是不能强行和解的,强行和解怨恨,只要以物相交的基础不消除,怨恨就无法消除,必有余怨。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怨恨呢?只有以德相交才能消除。具体操作方式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古时候债权人执左契,债务人执右契。“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意思是别人明明欠自己的,这时候自己却不强求他还债,这样就能消除怨恨。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在他的封地薛地放了很多债,而这些债迟迟没有收上来,于是派冯谖去收债。冯谖到了薛地,把所有有债务的人都召集过来,经核对无误后发现,有人可以偿还债务,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偿还。冯谖这时做了一个让大家都吃惊的举动,他当着百姓的面把这些债务凭证全部烧毁,并大声宣扬说,这是孟尝君的意思,将大家的债务都免除。薛地百姓无不欢呼万岁,从此对孟尝君感恩戴德。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这与百姓的支持拥护是分不开的。
对物的理解、操控方式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有德无德,见下表:
在上表中,有德者的表现,一般人很难全部符合,全部符合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但作为一个标准,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对照来观人,如果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能够符合上面的某几条,你可以判断他是值得交往的。有了这个表格,你是不是发现观人更加容易了、思路更清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