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让人难忘的相见
《诗经》中说:“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意思是,见到了君子,我的心里怎么能不欣喜呢?孔子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相见的美好时刻,古人用礼仪来完成,在今天看来,典雅而深情到了极致。
世间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相见,而最感动我的有两个。
第一个,是吴国公子札见郑国子产。关于他们两位的相见,《左传》中是这么记载的:“(吴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字数不多,却饱含深情。吴公子札和子产素未谋面,相见之后却如同多年的老朋友,这是多么的罕见。同气相求,说的就是这两位朋友吧。为了纪念这难得的友谊,二人互相交换了礼物。由此看来,君子的相见的确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第二个令我感动的相见,是孔子见程子。孔子在去郯国的路上遇见了有名的贤人程子,二人一见如故,停下车来,各自坐在车上交谈了一整天。孔子对子路说:“你去取一束帛送给程先生。”子路不同意,说:“我听说君子不通过中间人介绍而相见,就像女子不通过媒人而嫁一样,是不符合礼仪的。”孔子却说:“仲由,《诗经》上不是说过吗:‘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程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人,今天不送点礼物表达心意,那么以后一辈子也难得见一回。我们在大的方面符合礼仪,在小的方面有所出入也是可以的。”
孔子和子路对礼仪的遵守存在争议,孔子认为送礼才符合礼仪,子路却认为送礼就是确认了相见的关系,而不通过中间人相见是不符合礼仪的。而孔子的观点是,礼仪是为君子的相见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既然君子的相见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那么相见的礼仪就是为了让这件事变得更和谐有序。从孔子的话中,我们明白了,礼仪中有不变的部分,这是经。有可以变易的部分,这是权。
今天,我们的相见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仪中不变的精神内核,也就是作为“经”的部分,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有没有遇到过对怎么和别人见面感到无所适从的情况呢?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那么我们怎么把握古代礼仪中那些确定的不变法则来作为今天规范呢?下面我们就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常例
相见这件事,一般是地位差不多的人互相拜见,或者是晚辈主动拜见长辈,我们不应该让长辈屈尊前来相见。如果长辈来见晚辈,那么晚辈一定要表现出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局促不安的神情出来。如果是两个地位差不多的人相见,那么互相之间都要把对方看做地位高的人,把自己看做地位低的人。如果是晚辈拜见长辈,那么晚辈要更加的谦虚谨慎,而长辈呢,可以把对方抬高一点,但是长辈不能把自己过分贬低了,不然的话就让晚辈难堪了。
约见
我们现在讲讲平辈之间的相见方式,其他的情况我们再特殊说明,或者我们自己可以推断出来。在古代,两个人之间相见,人们之间一般是通过中间人来传达消息,客人先委托一个人去向主人传递消息说“某天某人想来拜访您,不知您可否赏光?”得到肯定回答后,客人再去拜访主人。前面我们讲过的孔子见程子的故事,就涉及到这个问题。虽然现在我们一般不通过中间人来传递消息了,但仍然需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通讯方式来和主人提前打个招呼。为什么不直接去见呢?因为一来不知道主人在不在家,二来不知道他有没有空见你。如果你事先不打招呼就去见人家,这个叫不速之客,是不受欢迎的,是非常无礼的行为。如果约定好了时间,那么见面应该准时,不能迟到,也不能太早。可以准时或者稍微提前一点相见。我们说礼仪中有可变的“权”和不变的“经”,上面我们说的你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呢?这就是“经”之为“经”的原因。
见面礼
然后客人去见主人,尤其是第一次相见,要带上礼物。去见令你尊敬的人,当然更要带上礼物。《礼记》中说的“不以挚,不敢见尊者”说的就是这件事,意思是说,不带上礼物,不敢去见身份尊贵的人。礼物就是心中的敬意的表示。我们开头说的两个故事,都有送礼的情节。古人真的很看重礼物本身吗?并不是。所送的礼物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的知识分子相见送的是一只野鸡,大夫之间相见送的是一只鹅或大雁之类的鸟。这些礼物都是有寓意在里面的,比如为什么送野鸡呢?据说就是取野鸡不能威逼利诱的品格,以此来表达对士人美好品格的期望。而且这些礼物,在主人回访客人的时候会原封不动的送回去。由此可见,古人并不重视礼物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其中蕴含的情谊。虽然我们现在不流行送野鸡和鹅了,也不流行把客人送的礼物原封不动的送回去了,但是礼物的重要性古今还是能达成共识的。我们选礼物的时候,不能太便宜,也不需要太贵重,最好寓意要美好一些。太贵的话,就有铜臭味,有点俗气了。现在的人送礼,很多人都是希望通过贿赂来交换利益,其实并不符合礼仪,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行礼
客人选好了礼物,带着去见主人。一般来说,主人要到门外迎接。如果客人更尊敬主人,那么客人先向主人行礼。如果主人更尊敬客人,那么主人先向客人行礼。古人是行拜礼和揖礼。拜礼和揖礼说起来比较复杂,我们简单说说。在唐代以及之前的时期,古人的主流坐姿,也就是正规的坐姿和现在有所不同,那时候的坐和我们现在的跪有点像,叫做正坐,膝盖着地,然后臀部坐在两个脚跟上,这种坐姿我们在日本和韩国还能看见。
拜礼就是采取正坐的姿势,然后把手拱起来往下放,头也随着手往下垂。手和头没有着地的拜叫“拜手”,拱手到地,头也着地的叫“稽首”,先“拜手”,然后拱手到地,头部猛地碰在地上,这个叫“顿首”,和现在的磕头有点像。就礼节的轻重来说,拜手最轻,稽首较重,顿首最重,顿首一般用得不多,除非是像请求救命的紧急时刻。拜手和稽首这两种拜礼用得最多,而它们还有不同的组合,像“拜手稽首”“再拜稽首”在周朝的不同时期都充当过最高礼节。在先秦时期,不仅大臣拜君主,而且君主还拜大臣,也就是说君臣是互相拜的。总体来讲,拜礼是很重的礼节,唐代之后拜礼显得更重,今天我们用得更少了,但某些特殊时刻也会用,比如跪拜救命恩人。
我们再说说揖礼,揖礼相比拜礼要轻,也有好几种,比较复杂。我们可以进行简单化的改造,一般是站着不动,膝盖不弯曲,然后拱手弯腰,头部下垂,如果是对尊敬的人,可以拱手到额头,手从上到下垂九十度,头也跟着垂下去,如果是对平辈人可以拱手到胸前,手从上到下垂四十五度,头也跟着垂下去。
无论拜礼还是揖礼,拱手时,男性是左手盖住右手,女性是右手盖住左手,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左为阳,右为阴。如果男人遇到丧事,那么行礼时是右手盖住左手。《礼记》中记载:“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意思是说,孔子和弟子在一起,右手盖住左手,拱手而立,弟子们也学他这么站着。孔子说,小伙子们好学啊,我做什么你们都要学吗?要看情况啊。我右手盖住左手,是因为我的姐姐去世了。弟子们这才恢复成左手盖住右手。由此可见,孔子那时候,人们对正统礼仪已经不是很熟悉了。
如果女人遇到丧事呢?我们暂时找不到相关典籍资料,但清朝的段玉裁认为,女人遇到丧事是左手盖住右手。
由于古人穿的是长袍大袖的衣服,因此行拜礼和揖礼非常优雅好看,我们现在的则流行的是握手礼,这种礼仪在西方比较流行,但中国古代也有和握手类似的礼仪,叫“执手礼”,因此握手还不完全算一种西方礼仪。握手和拜礼揖礼有所不同,拜礼和揖礼是地位低的人先行礼,而握手呢,它是两个人一起完成的动作,他的讲究是地位高的人先伸手。握手的时候,如果长辈和晚辈握手,那么晚辈要用两只手握住长辈的手。卑者也是两只手握住尊者的手。
言辞
初次见面,应该说些什么话呢?我们来看《仪礼》里面的规定,非常有意思。客人对主人说:“我一直想来拜见您,没有得到机会。今天特意来拜访您。”主人说:“您屈尊来到寒舍,实在不敢当,请您先回家,我随后马上来府上拜见。”像这样的互相礼让要进行好几次,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多么的讲究礼貌。虽然说把这些礼仪照搬到今天可能有些让人不太习惯,显得有点繁文缛节的感觉,这是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的礼仪精神我们需要懂得。那就是主人和客人之间,互相都尊敬对方,抬高对方,而自己呢,则很谦逊。那么根据这种精神,我们来为大家设计一套初次见面如何说话的模板。比如,客人可以这么说:“我一直非常仰慕您,今天特意来拜访。”主人可以说:“欢迎您屈尊光临寒舍,按道理我本来应该先来拜访您的,请进请进。”像这样的话,就比较得体。
宾主会谈
然后主人邀请客人进门,每进一道门都应该让客人先进去,客人走左边,主人走右边,因为左边为尊位。
客人把礼物交给主人的时候,主人应该说这样的话:“让您屈尊来寒舍,还带着这么贵重的礼物,不敢当。”客人则应该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不成敬意。”类似这样的话语。
到了客厅主人要先给把座位整理一下,然后邀请客人入座,而客人呢,应该对主人的热情表示感谢。客人在主人家里要恭敬而谨慎,大家常说“客气”这个词,说明做客一定要谦虚而谨慎,主人家里的东西不能乱动,没受到邀请也不能随便走来走去。主人给客人倒茶,客人要起身表示感谢。谈话时主人没有先问话,客人一般不先问。
饮食礼仪
主人通常会邀请客人吃饭,那么需要注意饮食礼仪。
古人讲究“饮食必祭”,就是吃饭前用少量食物祭祀先人。这个礼仪在笔者家乡湖南沅陵县乡村仍然有遗存。家里吃了好菜,都会在饭前夹一些在碗里,然后筷子竖插碗中,片刻后再吃饭。这就是饭前祭礼。在我的家乡,正如古代礼仪所说,在主人家里,客人行饭前祭礼,是赞美饭菜丰盛的意思。按照礼仪,主人则应该说:“疏食,不足祭也。”意思是,不是什么好菜,不足以让你祭祀,不敢当啊。
主人应该谦称自己的饭菜不好,对不住客人。客人则应该说:“哪里哪里,这么丰盛的饭菜。”
饮食也有礼仪,下面是笔者根据《礼记》和日常规范,整理的饮食礼仪。
1.吃饭前要心存感恩,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此为针对不流行饭前祭礼的地区而改造。)
2.让尊者先动筷子。
3.吃饭的时候不要叹气。
4.在别人家做客,吃饭先吃离自己近的菜,然后再吃离自己远的菜。
5.吃饭不要把饭撒得到处都是。
6.不用筷子敲碗,没行祭礼时不把筷子竖插饭中。
7.吃饭的声音不要呼噜呼噜、吧嗒吧嗒的太响。
8.如果骨头不容易啃,就不要啃,不然不雅观。
9.不要把骨头丢给狗和猫。
10.筷子拿不到的菜就不拿。
11.吃饭不要大口大口的吃,要一点一点的吃,这样可以避免显得贪吃,也方便说话。
12.咬了一口的东西不要放回盘子里。
13.饭菜太烫,可以放着慢慢吃,不要用嘴吹,也不要用手扇。
14.喝粥不要用筷子。
15.不要嚼难嚼的肉,也不要用手剔牙齿。
16.在别人家做客,吃饭不用吃得太饱。一来怕人多东西不够吃。二来在别人家斯文一点总是不错的。
17.一起吃饭的时候,不要吐痰或擤鼻涕,如果要吐痰或擤鼻涕到卫生间里去。
18.不要剩饭,饭后离桌,要收拾餐具,并说:“大家请慢用。”
告辞
假如主人有掏手机看时间、打哈欠这样的动作,或者是时间差不多了,那么就该告辞了。主人一般应该送客,客人越尊贵要送得越远,送走客人之后,主人要目送他直到再也看不到为止,客人坐车走的,要等车消失在视野中再转身。地位高的人送地位低的人可以不用出门。
客人走后,主人应该在第二天,或者其他适合的时间回访,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也要带上礼物。如果客人是晚辈,主人可以不回访。
关于相见礼,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为什么现在熊孩子多?传统礼仪教育的缺失是重要原因。大家可以择取其中的合理成分用在自己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