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轻松读懂中国经典名著商君书:错法

错法就是制定法律,社会之所以需要制定法律才能正常运转,是因为很多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法律的目的是惩恶扬善,也就是用强制手段让人们不做不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要受到惩罚,用鼓励手段让人们去做应该做的,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有了功劳就会获得奖赏。

法律不是冰冷的对所有人残酷,而是对坏人残酷,对好人温情。片面强调残酷的一面,或者片面强调温情的一面都是不对的,而是别而规之,好人坏人区别对待。如果不区别对待,只会对坏人有利,让好人受害。很多人把宽容坏人标榜成所谓的人文关怀,其实是坏人花钱雇来的吹鼓手在混淆是非,让坏人可以逃脱应有的惩罚。

如果法律对坏人不够残酷,那么坏人就不会减少,如果法律对好人没有足够奖赏,那么好人就不会增多,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常识。但是很多人没有了这种常识,而是被各种歪理邪说给忽悠瘸了。所以商鞅认为,制定法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现实情况,对坏人要像冬天一样冷酷,对好人要像春天一样温暖。

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赏行而兵强。此三者,治之本也。夫错法而民无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故人君之出爵禄也,道明。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

臣听说,古时候的明君,制定了法律,民众就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安排做事,民众就会自我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好。推行奖励政策,军队就会勇敢作战变得强大。这三者,是把治理国家好的根本。也就是说法律必须要实现三个效果,一是大家都遵纪守法不做犯法的事,二是大家都主动钻研业务不投机取巧,三是保家卫国勇敢作战不怕牺牲。

为什么都遵纪守法不做犯法的事?因为法律清晰明了,百姓知道法律是保护自己的,是对自己有利的。为什么百姓主动钻研业务不投机取巧?因为按功分配,有多大功劳就有多大回报都清清楚楚。有多大功劳就有多大回报都清清楚楚,百姓为了立大功就会拼尽全力,百姓拼尽全力就会主动钻研业务实现自我成长。

推行奖励政策,军队就会强大,这里的奖励政策指的是爵禄。爵禄,是军队战斗力的真正来源。所以君主施行有多大功劳享受多大爵禄的政策,获取爵禄的途径公开公平公正。获取爵禄的途径公开公平公正,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获取爵禄的途径不公开公平公正,国家就会越来越削弱。

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来自于多劳之后的多得,人们立功的热情,来自于大功之后的显贵,这就是君主管理臣民的总抓手。保障多劳多得多功多贵,是帝王之术的精髓,做到了才会江山永固。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帝王之术是让别人干了活还不给报酬,没干活的可以随便给钱,别人立功了还不给奖赏,没立功的人可以随便奖赏,这种没常识的认知太可笑了。

无原则地为所欲为,这不叫帝王之术,这叫流氓之术。让有多大贡献的人就有多大回报,以此作为百姓做事立功的动力,这样的帝王之术有什么可非议的吗?对帝王之术的妖魔化,都是为了摆脱帝王之术的限制,把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合法化。

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也。夫削国亡主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所以,臣民获取爵禄的途径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那些国家越来越弱甚至亡国的君主,不是没有爵禄可以赏赐给臣民,而是赏赐爵禄的途径是错误的。三王五霸,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不过是授予爵位、奖赏俸禄,可是他们取得的成就比其他君主高万倍,原因是他们奖赏爵禄的原则正确。

因此,英明的君主,使用一个人,一定是因为这个人能胜任这个工作,奖赏一个人,一定是因为这个人立下了大功。论功行赏原则明确,那么民众就会争着立功。治理国家能让民众争着立功,那军队就会必然强大了。重要的话说三遍,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

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同实而相并兼者,强弱之谓也;有地而君,或强或弱者,乱治之谓也。苟有道,里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苟容市井,财货可聚也。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地诚任,不患无财;民诚用,不畏强暴。德明教行,则能以民之有为己用矣。故明主者用非其有,使非其民。

同等地位的人有了高低之分,这是因为贫富不同;富裕程度相同的国家发生了兼并,这是因为强弱不同;拥有土地成为君主,有的强大有的弱小,这是国家治理的好坏不同。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原则,很小的土地也足以安身,有才能的人和民众可以被吸引过来;如果置身于进行买卖交易的集市中,财富也可以聚敛起来。

为什么朱元璋这种穷的要饭的人最后能够成为天下之主呢?因为他有道,有道之人必定聚人聚财,所以才能白手起家。用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财,成天下之业,之所以能做到天下归心,就是因为掌握了让天下归心的方法。也就是上面讲的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

所以,有土地可以种就不能说自己穷,有民众可以用就不能说自己弱。土地被实实在在开垦,就不愁没有财富;民众被实实在在使用,就不会惧怕强暴的敌人。君主的品德圣明,法令得以推行,那么就能使民众拥有的东西为自己所用。所以英明的君主能利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能使用不属于自己的民众,也就是用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财,成天下之业。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荣显之。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人君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英明的君主所看重的,是一定要把爵位赏赐给做出实际贡献和爵位相匹配的人。把爵位赏赐给实际贡献相匹配的人,让他光荣有权势。不光荣,百姓就不会急于得到爵位,无权势,百姓就不会在得到爵位后继续好好干。荣之,是为了让他时不我待抓紧去爬台阶,显之,是为了让他承担更多责任去爬更高的台阶。

爵位如果太容易得到,百姓就不会看重君主赐予的爵位。颁发爵位给予俸禄奖赏,不遵循按功分配的门路,民众就不会拼死上进,力求获得爵位了。如果溜须拍马请客送礼就能获得爵位,流血流汗真抓实干的人反而无法获得爵位,那么人们就会倾向于溜须拍马请客送礼,而不是流血流汗真抓实干,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君主应该知道人天生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所以能利用它治理好民众。因此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众爱好什么厌恶什么。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使用奖赏和刑罚的根本。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罚,所以君主设置两者来驾驭民众的志向,从而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民众拼尽了全力,而爵位也随之得到,建立了功绩,而奖赏也随之得到。君主如果能让他的民众相信这一点就像相信太阳月亮是明亮的一样坚定不移,那军队就会天下无敌了。真正的帝王之术,讲的是信,而不是欺骗。但是做到信是那么的艰难,所以英明的君主在历史上屈指可数。

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此三者,国之患也。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致也,则禄行而国贫矣。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

君主有爵位颁发,军队的实力反而弱,有俸禄发放,可国家依然贫穷,有的国家法度确立了,而社会政治还是乱了,这几种情况是国家的灾难。如果君主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那爵禄颁发了,而军队就实力就削弱了。民众不拼死从事农战而财利俸禄就能得到,那俸禄发放了而国家却贫穷了。法令不按规定执行,而国家的事务一天天增多,结果是确立了而社会政治混乱了。

所以英明的君主役使他的民众,使用他们一定让他们用尽全力来建立相应的功绩,功绩建立了,富贵便随之而来,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私下的奖赏,所以为国立功的社会风气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这样做,就会臣子忠诚君主英明,政绩显著而军队强大了。

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是根据做事的能力和贡献加以任用,而不是根据品德的优秀加以任用。因此,不担忧不劳累便将功绩建立了起来。这里说的任其力不任其德,不是说只用有才的人不用有德的人,而是说一定要用能把事干成了的人,而不是用个人品德优秀但是干不成事的人。

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会知道,在法治框架下,能把事干成的人,品德一定不会差,因为品德差的人已经被法律屏蔽在了可任用的范围外了。在这里,商鞅说的不任其德,更多的是指不用那些空有清高之名,而无实际之能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夸夸其谈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德与才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德,是任用的必要条件。才,是任用的充分条件。如果只有必要条件而没有充分条件,只代表有了被任用的入场券,还需要继续修炼充分条件。只有同时满足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才能够真正被任用。

度数已立,而法可修。故人君者不可不慎己也。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然而功可得者,法之谓也。

法律按劳分配按功行赏就是度数,度数建立起来了,法是可以修改的。所以君主不能不慎重地对待自己。法律建立起来了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了,因为君主是可以修改法令的,这本来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君主如果不慎重对待,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随意修改,法治就会被破坏。

在这里商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一个是离朱,一个是乌获。离朱是历史上眼神非常好的一个人,可以看到百步之外鸟兽身上的细毛。乌获是历史上力气非常大的一个人,可以举起上万斤的重物。但是能仅仅因为他们有这些特长就给他们高官厚禄吗?

商鞅认为不可以,通过能力立了功才能获得高官厚禄。所以商鞅说,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他们有这些能力就提拔他们代替别人,这相当于无功而赏,这么做就是君主不慎己。

怎么做才是慎己呢?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然而功可得,这就是慎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是把每个有能力的人记在心里,不是直接提拔他们代替别人,记在心里干什么呢?等到有了可以发挥他们能力的合适机会,就让他们去立功,立了功之后就可以根据功劳来升官加爵了,这才叫做法治。

下一篇,我们开始讲商君书第八章:战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轻松读懂中国经典名著商君书:错法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