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作者刘洋
徐灵胎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在中医史上是一位有影响的理论家、评论家和临床家。
三、学术思想
灵胎一生勤于治学,长于实践,富于思考,著述丰富,在中医学术领域颇多建树,下面仅择主要方面予以简要介绍。
(一)谨护元气,保全性命
元气于人至珍至贵,至灵胎而大昌。元气决定人之性命寿夭,其盛衰存亡实为人生死病老之关键所系。元气者,本原之气也,与生俱生,“受生之时已有定分”, “成形之时已有定数“,即元气于人,若薪材与火的关系。薪材开始燃烧时火焰尚 微,愈燃烧则火焰愈烈,直至薪材烧尽则火自熄。如欲薪火长燃,薪材质地要坚 实,才可能寿命长久。由于元气不能修补,因此于人只得刻刻顾护元气,谨慎预 防元气损伤。
元气的“根本所在”,即本初部位,“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 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虽然各家对元气根本所在处于身体前后位置的认识不同,但高下相当。道家强调个人养生,偏重阴柔,故注意捧护身前下腹之丹田, 医家专为他人治病,外法阳刚,故注重身后命门。不论丹田命门均为元气的根本所在。元气存于命门丹田,分发于五脏,激发和推动以五脏为中心的全身各部位的生命活动,“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元气即五脏之根本。
元气的形质特点是“视而不见,求之不得”,没有具体的形式可以把握。其运行与气血紧密相关,“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气血周流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表里上下无处不到。元气则领附气血,无处不在,充满全身。
元气于人的至要处在于“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性命所系,惟在元气。阴阳开阖,呼吸出入,机体与外界交换协调的动力源于元气;五脏皆润,百体皆温,机体自身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动力源于元气。元气旺则生气强,元气弱则生气衰,元气绝则生气亡。“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自尽而死,此可谓终其天年者也。”
元气对具体个体来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各种机能的协调状态,对医者来说是对观察对象全身状况的综合评价。判断病人的元气损伤与否,是医生临诊的重要内 容,对于确定治疗原则,推测疾病预后等有非常意义。因为“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 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对于为医治病之人,“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灵胎先生把对元气损伤情况的判断,提髙到临床辨证诊病判决死生的至重地位,成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元气于人关系如此重大,关乎生死存亡,医生临诊之时必须刻刻留意谨护元气。如果“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认证不确,失治误治,病不去而损人元气,使病情加危,孟浪从事为医之大忌。辨证施治准确,谴方用药合度,不诛伐无过,不遗留后患,恰到好处,丝丝入扣,元气自能保全无虞。“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
灵胎先生的元气论,其重点不在于个人平时保养元气,而重在强调医生诊病治人之际应当刻刻留意顾护元气。其诊断意义在于诊病决死生者,要视元气之存亡;其治疔意义在于治病施方药时,应虑元气之虞伤。确为中医治病活人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