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孟子提倡大儒精神
最近,关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讨论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家庭教育指导师特意翻阅古籍,古籍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是人”。
大家也可以去看看以前自己的教科书,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就更清晰了。不过,无论怎样,两者的含义都是一样的,不影响理解。孟子名言名句究竟是“斯人”还是“是人”,用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古籍记录告诉你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实际上,比起字词的争议更重要的,是这句话的内涵,实际上蕴含了儒家的核心精神。为什么孟子说“天降大任”呢?天到底指什么?儒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天?这里面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得那么透彻。
有交通,就一定要有交通规则,儒家思想就相当于社会的交通规则。儒家是人伦之道,人伦之学,人伦之教。我们要定人伦,得需要一个准则,那要以什么作为准则呢?以天伦定人伦,以人伦效天伦。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人。
有人把儒家和其他民族的一些驯化人的学说相并论,这是大错特错,也是对儒家的亵渎。因为儒家是以天伦定人伦,儒家之道是以天道做根基和准则的。而其他民族的那些怪力乱神之说,则是以某个装神弄鬼的人的信口雌黄来给人定规矩,这只不过是妖言惑众罢了,谈不上什么文明和教化。
所以说,是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先有道,后有儒。羲皇开天,我们的祖先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农业和采集游牧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它们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因为农业文明,需要以人来改造自然,以人开天。
在上古时期,地球气温高,植被高大繁茂,物种丰富。人类在其中生活,从来不缺食物,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随着地球气温的下降,茂盛的原始森林生态开始退化同时,因为人口的增加导致对食物的需求增加,狩猎过度,导致了猎物供给的减少。原本靠狩猎怎么吃也吃不完的小动物们,变的越来越少。人类面临着食物短缺的问题。本来吃肉的人类,不得不转型为吃草,经济生态,也从狩猎转向采集。
定居,用火,采集,人类的社会性和组织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原本,人类像动物那样,依循天地设定好的默认程序生存。而现在,定居的文明人类需要一套可以理解和应用的法则,以支撑社会的运转。完成这样工作的,是华夏民族的开天之皇伏羲氏。
在天人未分之际,社会是不需要儒家的,因为那时候,天人合一而不分。在农业文明之后,天人相离,人从本能地自然而然循天理而生活,变成了循人道之礼仪法度而生活。
天人两立之后,要立人,就需要仿效天道,以人为天。所以,在儒家的思想里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天为昊天上帝,天子则为皇帝,基本上被等同化了。在儒家看来,天地化育万物的天伦,可以复制到人伦,变成天子化育百姓。
在儒家思想里,为什么天子至高无上呢?因为他就是人的天。以天伦观之,没有天,万物不能生。以人伦观之,没有天子这个天,社会就会乱套。在儒家看来,一个失去君主的社会,就如同万物失去了太阳。这就是以天伦定人伦的道理。
儒家伦理概括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一个字概括就是“仁”,目的是为了“和”。
孝悌就不会犯上,不犯上就不会作乱,人人都不作乱,人伦就可以确立。人伦确立之后,人伦之道便可以形成。人伦之道形成,那么人人都会友爱别人,这就有了仁。儒家的人伦之道,推导过程是这样的。
为什么最开始要从孝悌为基础来推导出整个儒家伦理呢?因为儒家的人伦,是法则天伦而确定的,而不是哪个人随口说说就可以随便定的。
从天伦到人伦,又是怎么推导的呢?天地创造了人类,所以我们人类要敬天祭天,遵循自然之道来生活,不然就会被天刑戮。比如,天生人是让人用脚走路的,如果有人倒立着走路,那么他就活不长,因为悖逆天道,所以天就会通过减少他的寿命来刑戮于他。
把天伦下降到人伦,道理也是一样的。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就是天,因为父母生育了孩子,孩子尊一家之天,这是孝。在一个族群里,长者就是天,因为长者承担着保护年幼族人的责任,年幼者尊年长者为一族之天,这是悌。因为如果没有父母和族人里的年长者的保护,所有的婴幼儿都无法生存下来。这是小孩子以父母长者为天的根源。
放大到一个国家,百姓为什么要视天子为天?因为天子一方面组织社会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一方面负责国防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天子带来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所以天子是天下之天。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他既谈不上安居乐业,也谈不上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朝不保夕。
如果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忤逆父母,父母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逆子,就像天刑人那样,父母会终止对逆子的养育,认为他不值得养育。同理,如果在一个族群中,年长的族人保护年幼的族人,而年幼的族人受到保护,却不尊重族人里的长者,那么长者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奸人,就会把他逐出族群,认为他不值得保护。放大到国家,也是如此,如果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姓却不尊重天子,在儒家看来,这就是乱臣贼子,就会被诛灭,因为这样的人不值得国家爱护他。
现代人认为,儒家的忠孝仁爱,是对人的束缚,是糟粕。但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那跟动物世界有什么区别呢?每个人都以自己为天,那必然的会导向仁的反面,每个人都不爱其他人,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敌人,每一个角落里都布满了凶险和恐怖。
人会喜欢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的社会里,还是愿意生存在一个充满敌意和恐怖的社会里呢?相信没有人会选后者。反对儒家思想的人,其实都是儒家伦理的受益者而不自知。
儒家之道,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君王勤政爱民,百姓才会敬天子为天下人之天。儒家的核心是仁,仁说的是爱人,为什么要爱人呢?因为天地之间,人为最贵。那么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一个人需要以道修身爱护自己,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一个家庭,父母要以道齐家,爱护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国家,君王要爱护自己的臣民,这是君王的责任。最后放大到天下,天子就是代表天,来爱护天下百姓,这是一种最大的责任。
儒家的孝顺和忠君,不是没有前提的,而是父母长辈和君王承担了保护子女和天下百姓的责任,所以子女和百姓,要爱戴父母和君王。如果国君尽不到保护百姓的责任,还残害百姓,那儒家会怎么做呢?从儒家对商汤和周武王的赞美看,他们鼓励弑君。因为天下无道,暴君和昏君已经无法代理天命,天下就需要有新的天子来代理天命,来爱护百姓。
后世对儒家之道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儒家的伦理,是单向的伦理,子女和百姓只负有忠孝的义务,而父母和国君,对子女和百姓没有爱的责任。并进一步曲解成愚忠愚孝,这是对儒家伦理根本性的误解。
儒家认为,父母生了孩子,如果不去把他教育成才,这种父母是祸害。因为教育不好的孩子,他先祸害自己的家人,再祸害整个社会。怎么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呢,以道齐家,把孩子教育成才,教育成仁人君子,教育成治世贤能。所以说,孝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其次才是孩子的义务。如果孩子不孝顺,那一定是父母的过错,因为他们不懂得以道齐家,以道教子。
君子是什么呢,在儒家之道里,君子是指认同并遵循儒家伦理纲常的人。小人则是那些不循人伦纲常,越礼逾规之人。很多人认为君子是指贵族子弟,这是错误的理解。比如颜回,他既不是贵族子弟,也不是富裕人家,但是他显然是一个君子,因为他对儒家伦理的理解非常深刻,践行也十分笃定。
所以儒家不是裹小脚,也不是留辫子,不是《弟子规》,也不是愚忠愚孝。
有人说儒家愚忠,其实真正的儒家并不如此。我们来看《孟子》中的一段话: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所代表的儒家,充满古君子之风。在《春秋》里面的儒家,可能更会让大家吓一跳,《春秋》主张什么?首先,大一统。其次,拨乱反正。第三,拨乱反正还不够,还要复仇,坏人干的坏事都要付出代价。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所以要搞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儒家,什么是劣化的儒家。
道为三皇之学,儒为周朝之学,孔子的精神导师,可以认为就是周公。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老子是三皇之学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周朝之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实际创始人。这便是儒学的源。
接着,是儒学的流。孔子之后。儒学分成了很多支。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篇所提出的分法,认为儒分为八。这八家里,又有大儒,有雅儒,有俗儒,有贱儒。下面是具体的儒家各支。
第一家为子张之儒。孔子对他并不太满意,曾经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而荀子则在《非十二子》中骂子张是“贱儒”。
第二家为子思之儒。在春秋战国之际有两子思,一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一是孔子的孙子子思。都有可能是韩非所指的子思之儒。他也是大儒孟子的老师。通常认为,作为孟子的老师那个,为孔子之孙的那个子思。子思,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授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发挥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学派。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第三家为颜氏之儒。此颜氏何所指,历来的学者也有分歧。有主张颜无由、颜回、颜幸、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和颜祖以及颜浊邹的等等说法。主流的说法认为是指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
第四家为孟氏之儒。指的是孟子的学派。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五家为漆雕氏之儒,第六家为仲良氏之儒,第七家为孙氏之儒,第八家为乐正氏之儒。
孔子,孟子,荀子,为先秦儒家的三座高山,也是中国历史上儒学的三座高山。后世的儒士,不论是汉儒,唐儒,宋儒,明清儒,都难以望其项背。根本没法比。
中国文化的道统,是沿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这个脉络发展的。中国所有的学问,都是同源异出,一道各用。
所以,适合天真淳朴之人的老子的学说退出了舞台,紧接着就是孔子的学说,以仁来粘合已经人心不古的社会,呼吁人们要做君子。仁的秩序崩溃,孟子开始出现,呼吁已经失仁的人们要讲义,要做大丈夫。社会失义,孟子也退出了舞台。荀子出面,认为要以礼法并重,改造这些不仁不义的坏人,所以他认为人性本恶,必须要化性起伪才行。
荀子之后呢,韩非认为,这个社会越来越烂,已经没法讲礼了。他从荀子的礼法并重,王霸并举,变为单纯的强调法,强调霸。
韩非之后,单纯的法,似乎也不行了。因为秦朝以强力摧枯拉朽地荡平了六国,终于实现了天下大一统。这是荀子的一个梦。也是韩非的一个梦。始皇帝,帮他们实现了。但是却短短的十几年,二世而亡。说明,统治思想,应该是有些问题的。
秦亡之后呢,中国的智识阶层开始反思。认为秦国的政治思想,太过于残暴和霸道。法家的思想,没有人性和人情味,也没有仁义。他们认为,应该是华夏的文化道统出现了问题,于是开始出现了一次文化溯源运动。黄老之学,一度成为了西汉正统,这是一次从霸道向王道的复归。
黄老之学,在恢复汉初社会元气上面,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口气缓了过来,大一统帝国,又必须得配一套王霸思想,这时候董仲舒应运而生,创立了汉儒。汉儒,就是一锅大杂烩,把很多先秦的思想,都杂揉在了一起。
可以说,汉儒一开始就是先天不足。把一地的碎镜子,拼凑成了一块完整的镜子。虽然外面看上去是好的,内核上处处都是裂痕。最后搞出来很多妖蛾子。
随着汉朝的灭亡。汉儒这块碎镜子拼图,也终于再次破碎。中国的文化潮流,再一次出现了溯源运动。那就是魏晋玄学。再次回到了道统的源头上,不过这次文化浪潮的发起人,水平不怎么样。所以这次所兴起的学问,也流弊很多。汉儒起码还想着把道统拼接起来。王弼这些人,直接把一堆的碎镜子,一挥袖子给扔到了垃圾桶里。什么都没了,就剩下了一个无。
道统坏亡,以至于接下来的唐朝,大一统几百年,也没出现几个大儒。老子孔子荀子韩非们的那个道统,到了唐朝,斯文已经扫地。三百年,只出现了两个配庙的文士。可见,唐朝是一个没文化的朝代。全民欢唱周杰伦,唐诗大兴,学问大败。
唐儒基本上不值得谈。所以,宋儒再次开启了文化溯源运动。这次运动,出现了很多极其聪慧光芒四射的大学问家,那便是北宋五子为代表的宋儒天团。宋儒,和唐儒相比,那是欺负唐儒。和汉儒相比,也显得更加的璀璨。这次,宋儒天团,再次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源头,道。他们开始以道援儒,这是宋儒最大的特点。以至于后世很多人,一度认为理学是道学的分支。
宋儒的工作,比汉儒做得更为出色些。但是,他们的路似乎走得有些偏。并且越走越远逐渐偏离了儒学经世致用的本旨。出现了本体论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宋儒的理学,更像是柏拉图的那种类型的思想,而不太像老庄孔孟的那种思想。他们的工作虽然很出色,但是却似乎用力过猛拔断了源头的那棵根。以至于后世的几朝,再也无法发起文化溯源运动。
明清儒,只是宋儒的注脚。没什么好谈的。这里面的几波人,有两个大儒,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王夫之。而且,王夫之强烈反对王阳明。认为王学使人任性而废学,对导致明朝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夫之,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宋儒天团的批判和革命,也顺带革了王阳明的命。他是中国几千年经学道统的绝唱,也是一个句号。就像傍晚里的夕阳,那么美,又那么令人惆怅,因为一切都快要结束了。
王夫之,有个精神上的学生,叫曾国藩,曾打败了长毛,这是华夏道统的最后一次的自救。也是文化尊严之战,中国已亡,华夏不可再亡。王夫之的思想和精神,一直影响了几代人,谭嗣同,毛泽东,都可以认为是他的精神上的学生。
到了民国,共和了,民主了。虽然驱逐了鞑虏,赶走了异族统治者。但是,汉人的文化亡了。亡于洋人,亡于新文化运动。这个时候,出现了辜鸿铭。如果说王夫之是华夏道统的绝唱的话,那么辜鸿铭则是华夏道统的挽歌。
辜鸿铭一曲唱罢,作为文化的华夏已亡。僵尸队上场,这个僵尸队,就是新儒家,以及国学运动。
很多人一谈儒家思想,就觉得那是奴役人的,洗脑的,这是因为,晚期的儒家,根本就没有大儒,甚至连雅儒都没了。只剩下了俗儒和贱儒。清儒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最登峰造极的贱儒。也是中国文化上,几千年所未有的异端邪说。
真正的儒家精神是什么呢?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儒。他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张载,王夫之等人的身上。那就是,一个人,可以成为大丈夫,可以成为君子,可以成为志士仁人,可以成为贤达,可以成为圣王。只要你能修得一身浩然正气和治国平天下之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舍我其谁?
儒家不是裹小脚不是世俗礼仪,也不是愚忠愚孝,这都是后世的俗儒贱儒。所以,有识之人,要学儒,就应该学大儒之道。这才是儒家真正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