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九阴真经》,几乎无人不知。
但若提及《九阴真经》的作者,可能许多人就答不上来了。在大伙儿的印象中,黄药师的名气都比黄裳要响亮得多。
可金庸书中的黄药师就是黄裳啊!只是黄裳从来都不叫黄药师。人云亦云的数学伪史,骗尽天下人,还要一代代继续欺骗下去吗?程大位大声疾呼:我书的内容来源于华夏先辈的积累,不是什么国外
《九阴真经》引用的内容主要出自黄裳主持刻印的 《万寿道藏》。
南宋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一书中提及《政和万寿道藏》:
“政和四年(1114年),黄尚书裳,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赐今名,以镂板进于京。”
不过,这个黄裳是北宋福建南平人,南宋时期也有一个同名同姓的黄裳。
南宋黄裳(1146-1194年,一说卒于1190年),字文叔,号兼山,四川隆庆府普城人(今广元市剑阁县),南宋制图学家。黄裳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
黄裳精通天文、地理和制图,绘成《苏州石刻天文图》和《苏州石刻地理图》两幅图,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天文图》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绘制而成,是黄裳教授嘉王赵扩使用的八幅教学挂图之一。黄裳运用多年学习研究天文学和星占学知识,结合自己反复观测星象的实践经验绘制而成的这幅图,全图共绘恒星1440颗。而宋景年观测的恒星仅为1322颗。
《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时间最早、准确度较高的星图,对研究古代恒星和论证现代恒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
1247年,《天文图》和《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由苏州著名石刻师王致远刻在石碑上而得以流传至今(其余5幅教学图已失传)。《天文图》碑现存江苏省苏州市孔庙碑刻陈列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照天文图,其中的天球北极和地球北极、天球赤道和地球赤道都可以很容易确定。天文图上的黄道看起来“歪向一边”,是因为黄道和天球赤道之间互相倾斜,所以在投影到天文图上时,就会变成偏移到一侧的样子。
黄道是太阳所处之方位。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每年绕行一圈。故太阳在天空上相对于其他背景恒星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
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轴彼此有23.5度的倾斜,所以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天球赤道和与地球公转相关的黄道也是互相倾斜。
看看西人理解的黄道带是什么?
据说是1410年的黄道带人(Zodiac Man or homo signorum)插图,这幅图显示出古时的十二星座与人体各部分之间维持联结的关系
把苏州天文石刻图与今日的星座盘相比较,感觉怎么样?
原来,早在800年前,华夏古人就在玩这种高大上的时髦科技了。
黄裳撰写的《天文图说》曾被译成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出版。
那么,黄裳的《天文图》是不是就是后来发现的《浑天一统星象全图》呢?
2002年7月6日,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陈凯歌先生应邀去韩国参加一场研讨会,期间日本津山乡土博物馆的馆长西山雄峰拿出一个很模糊的照片向他询问有关苏州木刻天文图。然而,当时的陈凯歌对此知之甚少。
后来,经过国内专家的考证,终于确认《浑天一统星象全图》为“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即苏州南宋淳裙石刻天文图的木刻重刊改制版本,全图由八个条幅组成,高1.25米,长2.195米。
《浑天一统星象全图》的图和文字主要依据苏州石刻天文图,星图部分的主要区别是将苏图旋转了180度,取消了黄道圈、增加了夏至圈与冬至圈。
而文字部分与苏州石刻天文图基本相同,如松涛版仅在结尾加了一句话:“此图释天之名义祥考备载,今后之览者,共赏鉴焉。”
后来,陈凯歌等人根据美国芝加哥艺术馆(https://www.artic.edu)所珍藏的原件照片复制出了一幅“浑天一统星象全图”,但是只刻了一个木板,由于多年无人问津,所以并未保留拓片。
所以,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中国作品、中国典籍,确凿无疑。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偏偏有人总是胳膊肘向外拐,要把自己家里的东西说成是从西边来的。
迄今为止,《浑天一统星象全图》已发现三个版本,均为清道光年间作品,根据最左一副中的署名及时间分别为:
- 道光二年(1822年)云游散人版;
- 道光六年(1826年)暮春的松涛版,道光六年
- 道光六年(1826年)孟夏的钱泳版。
奇怪的是,上述三个版本均为民间非天文学者仿制,并非出自清代官方。
这也是陈凯歌困惑不解的地方:
1)好好的一幅天文图,为何要把它分成八块木板刻制?
2)后记作者云游散人、松涛、钱泳都不是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去搞几个新板天文图?云游散人的版本韵入了许多西方天文观(就差再增加一个某某传教士口述、某某中国人执笔了,就与坤图一样),而比它晚4年的松涛版本与苏州石刻天文图增加了20个字。
3)松涛、钱泳是同年的二个版本(1826年春天、夏天),钱泳无锡人晚年定居常熟,是《履园史话》一书作者。松涛是号,真名又是谁呢?云游散人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