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极度震惊:原来是中医把欧洲从天花噩梦中拯救了出来!清史稿中未曾记载的天花事件,隐去了传教士把人痘术带回欧洲的事实,还出口转内销

同治帝1874年12月5日去世,传说中逛青楼,得了梅毒薨逝。

然而,翁同龢在看望过同治帝之后,在日记中明确记述了同治帝是得了天花。

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会同北京医院、中医研究院关医学专家召开会议,根据根据宫廷太医留下的同治帝去世前37天的详细病历进行研讨分析,最后一致得出结论,同治帝确定死于痘疮,即天花,而非梅毒,只是由于临死前的症状与梅毒末期症状极为相似,出现了误诊。

天花,古称“痘疮”、“痘疾”,是一种传染性极高、且极度致命的一种疾病,一旦有人不幸被传染,有很大的几率染病身亡。

清军南下入关时,八旗军开始接触并感染天花。而天花的高传染性与高死亡率很快便令清军谈虎色变。

1627年初,刚刚继任汗位的皇太极下令:

“倘遇时行痘疾,可令我未出痘之诸贝勒及蒙古未出痘之诸贝勒还。”

顺治继位后,因董鄂妃感染天花病亡,顺治也不小心染上了天花,高烧不退,病情愈发严重,最后卧病在床,药石无灵,不久于1661年驾崩,享年24岁。

临终前,册立太子,顺治本人倾向于立长不立幼,长子死于天花,次子则继承皇位。不过,群臣却强烈建议立第三子玄烨为继承者,只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故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是为康熙。

当时,据说为了躲避天花,玄烨在出生后就被带到紫禁城外单独抚养,由乳母悉心照顾,很少与外界接触。然而,次年,玄烨仍旧感染了天花,因其生命力顽强,生死线上挣扎一番后终于逃过一劫,捡回了一条命,但也因此留下了满脸麻子,俗称“康麻子”

常见的康熙画像:画师特意磨皮,P掉了“麻点痘印”帝国隐秘往事: 郑和下西洋不是七次,而是九次。西洋即欧洲之小西洋和大西洋,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紧紧连接,故有永乐帝宣谕西方

图片

实际上,年轻的康熙极有可能是这样的

图片

天花病人的脸

图片

关于顺治的死因,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郑成功一度攻下南京后,顺治御驾亲征,却在激烈的战斗中遭到炮轰,当场毙命,死于厦门。《延平王起义实录》手抄本中存有”顺治被郑成功军队毙于厦门”的记录。泉州、厦门两地的专家,经过研究《延平王起义实录》手抄本后认为,顺治帝确实参加了这次战役,不幸被炮击身亡。

查阅有关历史记录,确实有此次战役的记录:

“1660年5月,郑成功兵败南京,退守厦门。清朝乘机派大将军达素集中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厦门郑成功的军队。经过激烈战斗,1661年2月,海门、高崎、钟宅三路清军都被郑成功击退。”

不过,清史稿中从未提及顺治参与了此次战役。也许,染病的顺治知道命不久矣,鉴于当时形势危急(南京已失),打出御驾亲征的口号,以此来提振士气也未可知,只是后来卧病在床,行动不便,被炮弹击中。

不论如何,因为其宠妃董鄂妃得天花而死,顺治又常常与董鄂妃床榻缠绵,不慎染上天花的概率是很高的。

翻阅医学史时,可以发现华夏历史上天花很早就曾出现,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对策。在疾病的斗争与研究中,中国人很早就知道痘疮的预防方法是“种痘”,其原理是中医的“以毒攻毒”的理论。

晋代葛洪大师所著《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中就有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记载。

“疗捌犬咬人方, 先咖去血, 灸疮十壮。”

人被疯犬咬伤后,应先清除伤口附近的口水和血液,再用高温灸条炙烤伤口,进行高温杀菌和消毒,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乃杀所咬之犬, 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当人被疯犬咬伤后,应该用所咬之犬的脑敷在伤口上,为被咬伤的患者接种免疫。笔者在拙作《昆羽继圣》四部曲中对此也有详细的故事描述。

图片

《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天花,当时称之为“虏疮”。

“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決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

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煮葵菜,以蒜齑啖之(蒜蓉葵菜),即止。初患急食之,少饭下菜亦得,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诸医参详作治,用之有效方。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

又方,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苦酒渍弥好,但痛难忍。其余治犹根据伤寒法。但每多作毒意防之。用地黄黑膏亦好。”

书中详尽阐述了天花的形态、症状、预后,以及该疮不是中国原有的病种这一历史事实。

图片

19世纪,法国死于狂犬病的人愈来愈多,巴斯德为此特别烦忧。后来,他效仿1500多年前的葛洪,对疯狗进行穿颅手术,像葛洪所述的那样取出了疯犬的脑髓,从中提取病毒,再将其注射到兔子体内进行实验,由此研制出了狂犬病疫苗。

唐朝时,药王孙思邈为预防疮疖,曾将生疮病人的血与脓汁,用刀具接种到健康人的皮肤下。

在上述基础上,中国历代医家经过不断积累和改进,发明了专门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办法。

根据清代医家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

“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地区),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明代《金陵琐事剩录》《程氏医案》中都提及种痘之事。

据记载,人痘接种方法大略有四:

  1. 痘衣法:取天花患儿内衣给健康小儿穿着。
  2. 浆苗法:采集天花患者脓疮浆,用棉花沾上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诱发低烈度天花,进而产生抗体。
  3. 旱苗法:把痊愈期天花患者脱落的痘痂研粉,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
  4. 水苗法:又称为鼻痘法。把痘痂研粉水调,用棉花包起塞入鼻腔。

经过实践检验,第3种、第4种方法安全性高,故大受欢迎,逐渐成为主流。

清代董含(1624年-1697年,字阆石,华亭人,顺治乙未进士)所著笔记《三冈识略》卷二云:

“种痘

安庆张氏传种痘法,云已三世。其法,先收稀痘浆,贮小磁瓶,适欲种者,录小儿生反,焚香置儿上,随将黄豆一粒,傅以药,按方位埋土中,取所贮浆染衣,衣小儿。黄豆三日萌芽,小儿头痛发热。五日豆长,儿痘亦发。十日而萎,儿痘随愈。自言必验。夫痘疹事关先天,生死预定,乃欲以人工夺之,亦巧矣哉。”

清顺治十年(1653年),安庆张氏三世发明用稀痘浆(稀痘液,类似鞣酸、水杨酸的浆汁)染衣,让儿童穿在身上,以此来让人感染轻微的天花。接种之人在轻微发病之后,即可获得免疫力,之后便不会再犯天花。

这便是上面提及的第一个种痘法“痘衣法”。

图片

明末清初,江南的人痘接种术已广泛流传,并且出现了以接种人痘为生的“痘师”。

痘师中有一人名为朱纯嘏。

朱纯嘏(1634-1718年), 清代医学家,字玉堂,江西新建县人。少习举子业,后攻医术,擅长儿科,尤其对痘疹之证研读尤深。

朱纯嘏学习并继承了宁化县令、医家聂尚恒《活幼心法》中有关痘疹的治法,又结合自身在临床实践中对痘疹的病因、病理、诊断、症状认识,撰写《痘疹定论》四卷,详细介绍了应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的方法。

经过多年亲身实践,朱纯嘏接种人痘的技术日益精纯,声名远播。

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候选知县傅为格因为侍奉皇太子出痘有功,被擢升为武昌通判。

康熙通过傅为格获悉,民间有种痘预防天花的医术。

两年后,康熙宣召傅为格宫中,专门负责为皇子们种痘。随后,太医院专门开设了“种痘局”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加强“种痘局”的人才与力量,康熙命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至江西寻访痘师。彼时,督粮道参政李月桂听闻朱纯嘏技术精湛,便选中他进行试种考核。

顺利通过考核后,朱纯嘏与陈天祥一起被征调加入太医院种痘局,为皇室服务。

由于蒙古地区急缺痘师,康熙又命朱纯嘏赶赴蒙古,专门当地人种痘、医痘。此后,朱纯嘏在草原上种痘二十余年,赢得了一片赞誉。为了表示感谢,蒙古贵族赠予朱纯嘏许多礼物,包括马匹、皮毛等等。

不曾想,这边刚把技艺精湛的痘师派了出去,没过多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腊月,定妃诞下的十二皇子胤裪高烧不退,又感染了天花。

技艺最精湛的痘师都派出去了,要召回的话,根本来不及,这可如何是好?

康熙决定一边由太医院继续治疗,一边广召天下良医。

此时,一个名叫洪若翰(Joannes de Fontaney)的传教士出现了。

洪若翰,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字时登。法国人。1643年生于法国,1658年入耶稣会。1685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来华。康熙二十六年(1687),抵宁波;次年奉旨进京, 由徐日昇引至御前。

三十二年(1693年),因康熙身患疟疾,传教士张诚斗胆献上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和刘应从广州带来的金鸡纳霜,获愈。三十八年返欧。四十年,率8名教士再次来华。

有西吹据此将西医大吹特吹,必须指出的是,金鸡纳霜实际上来源于印第安人。据土著印第安人介绍,他们的先祖发现患有“热病”(印第安人对疟疾的称呼)的美洲狮、美洲虎会寻找奎宁树,撕咬树皮,摩擦树干,由此发现奎宁树皮对疟疾有效。西人从印第安人那里知道了奎宁的秘密,由此从奎宁树皮中提取汁液带往欧洲。康熙曾经患疟疾,久治不愈,最后便是由这种药痊愈的。

刚来中国不足半年的传教士洪若翰不是医生、不是医生,如下所示:

图片

西吹怎么好意思把他吹成懂临床医学的人士?

图片

实际上,洪若翰借机入宫时,康熙问他可有办法治疗天花?

洪若翰表示,天花在欧洲也很难治愈,法国没有办法医治天花,而且这种病毒在中国已有解决之法。

洪若翰根本不懂何谓“人痘”,他是服务于宫廷的传教士张诚等人牵线搭桥,通过请教其他太医,翻阅中国唐宋医书古籍,然后才冒充专家给康熙详细讲解“人痘”疗法和原理的。

当然,太医院有人为此收了传教士不少好处。

康熙相信外来的和尚,于是决定亲自试验。

他命内务府按照洪若翰的方法,在宫中挑选出30名身体健康的宫女(有人篡改成了“悬赏招募”),年龄均在十六岁以下,没有感染过天花。

图片

 

这30位宫女在参与试验的过程中,不允许私自交谈,连上厕所的次数都受到限制。看管她们的人都是出过天花的宫女和太监。

西吹们说,为了试验痘液不同量所产生的结果,洪若翰分别对30名宫女注射了不同量的痘液。

图片

笔者表示严重怀疑:因为注射器发明的时间很晚。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带有螺纹的活塞棒。至于玻璃注射器?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的,这已经是20世纪的事情了。

洪若涵入宫是1688年,这时哪儿来的注射器?还注射痘液?

所以,基本肯定传教士洪若涵使用的就是源自华夏医书典籍的小刀割开皮肤的接种之法。

再查洪若涵寄往法国天主教的书信(2004年,该书信被公开),也从未说过什么注射之法。这次试验,身为传教士的洪若涵全程参与。

根据其书信记载:

几天后,30位宫女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因为接种量无法精确把握,而且宫女们面临极大的恐惧感,有4位宫女因此而死亡。

半个月后,康熙将存活的26位宫女和天花病人放在一起,只有4位重新感染天花,其余22人对天花免疫。

换言之,有22位接种成功。

其实,华夏古代的天花种痘,分为“时苗”和“熟苗”两种类型。

“时苗”:从痘疮里直接提取出来的汁液,未经处理,毒性大,接种者容易出现死亡。

“熟苗”:提取“时苗”后,通过深埋等一系列的方法,储存培养一段时间,再进行稀释,如此一来,使用时毒性便会渐弱,成功率也获得了提高。

洪若翰的书信记录显示,康熙由于不懂医学,洪若涵也是个门外汉,所以采用的明显就是毒性最大的“时苗”。正因为如此,才导致8名宫女的死亡。

然而,即便如此,康熙仍旧认为这种“人痘”是成功的。

若按现在的标准来看,22除以30,成功率只有73.33%,接种100个人,死亡26-27人,这种疫苗能算是成功吗?

反观民间早已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根据乾隆时期张琰在《种痘新书》一书中的记载:

“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可是,在某些人的眼中,康熙的试验大获成功,因此居功至伟。

图片

而后,消灭天花的功劳就戴到了康熙的头上。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洪若涵从舟山等上英国船只离开中国,翌年抵达伦敦,后赴法国作教务报告,同时将种痘技术带去了欧洲。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了解中国的人痘术后,曾说:

“倘若我们在法国曾经实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法国传教士殷弘绪(1662—1741,字继宗)于1698年随白晋来华,在江西传教。四十五年(1706年),赴北京任法国耶稣会会长。

后来,他在给神父杜赫德的信中提到,当时他从清宫太医院那里得到三个种痘方子,并加以详细介绍。这三个方子大同小异,都是让被接种的孩子人为感染轻型天花以获得免疫。

首先,需要选种。找一个一岁至七岁,痘疹发得比较稀疏而没有任何恶性症状的孩子,在其发病的第13天或第14天时,当痘干瘪结痂后,痂皮掉落,把这些痂收集起来,晒干后盛放在瓷瓶里作为种苗。

其次,小心接种。一种是用痂皮,中间夹一粒麝香,或者少量雄黄,用棉布包紧,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里;一种是将雅葱和甘草熏蒸过的痂皮放在蚕茧中,塞进鼻孔;一种是用温水把痂皮调稠状,放到一个棉布兜里,塞进鼻孔。

另外,在种痘前还要仔细观察被接种者,一定要健康、强壮,没有任何疾病。接种前或接种后还要服用汤药调理。

殷弘绪将中国与英国的种痘法相互比较,认为:

“中国人给孩子接种疫苗的方法比英国式的接种疫苗更温和,危险性更小些。”

殷弘绪,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本名弗朗索瓦,潜伏中国20年,通过行贿等多种手段从景德镇窃取造瓷技术的坏家伙

图片

根据伦敦会来华传教士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在《牛痘考》中的记载,中国种痘技术是经土耳其,由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玛丽·蒙塔古(M.L.Montague)传往英国的。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一队来自俄国的使者抵达北京,前来理藩院学习清国的人痘接种技术。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俄国虽然学去了这个技术,但在本国此项技术却并没有得到完全推广,相反地,奥斯曼帝国却成为该项技术的传播中心。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域内,人痘术主要在非穆斯林的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中流行。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M.L.Montague)曾经罹患天花,侥幸不死,但由此毁容,因而对此病患者抱有深切的同情心理,后来,她得知此法后将其传入了英国。

在蒙塔古夫人的劝说下,卡洛琳公主(Princess Caroline,1683-1737)推行了人痘法的人体临床试验。数名死囚接种后,不仅全部存活,而且与天花患者共同生活也无一染病。这些死囚因此得以释放,而人痘法就此在英国落地生根。

俄国后来普及人痘术,要归因于叶卡捷琳娜。因为她是伏尔泰的拥趸,所以她坚信此法有效,故而亲身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由此,来自中国的人痘术在俄国普及,有效遏制了天花的蔓延。

1754年,英国皇家医师学会(之前发文介绍过这个学会,打酱油的特别多)认可了人痘接种的可行性。

1795年,该医师学会进一步宣告,人痘接种可以有效用作天花预防。

英国医生詹纳以及其兄侄都曾从事人痘术接种,对此颇有体会(详见:Edward Jenner, On The Origin of The vaccine Innoculation, printed by D. N. Shury, soho. 1801:1~2)。

由于受到人痘术的启发,又发现牛奶工不会得天花,——因为牛奶工往往从牛身上得过轻度天花,因此,詹纳决心进行试验。

1796年,一儿童在人工控制下接种牛痘,随之发烧,进而痊愈,试验获得成功。此之谓“牛痘术”。同年,叶卡捷琳娜去世。

牛痘术在欧洲的推广要归功于拿破仑。

1804年4月,拿破仑发布种痘令,劝告国民种痘,第二年命令军人必须接种,这是强制性条例,只有患过天花病的例外。

教会也从牛痘术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与广东十三行有着频繁的往来。

1804年,一批牛痘疫苗经由东印度公司运抵广东。

次年,澳门突然爆发天花疫情。

东印度公司驻澳门的医生“皮沈”,开始屁颠屁颠带着医疗团队,以传教行善的名义去贫民区为中国人接种,获得了一定的好感。他为此写了一本《英吉利国新出痘奇书》,翻译者为托马斯·斯当东爵士。

图片

1820年左右,牛痘术“传入”中国。广州十三行留下了牛痘术使用的记录。

南海县志中的有关记录

图片

许多人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教会也因救治有功而博得了好感,传教事业进一步壮大。此时,笔者又看到了玛高温、马礼逊、合信等一系列熟悉的名字……

图片

种痘术在外面转了一圈后,终于又出口转内销,回到了原点。

然后,高高宣扬西方发明种痘技术的论调、赞美西方医学先进的论调,出现了……

图片

图片

聪明吗?

真是太聪明了。

认认真真拜读全文,通篇讲的都是实话,但是却掐去了头部,只字不提种痘技术的初始来源,也未提原理是中国发明的,只讲了一个尾巴,让后世的中国人潜意识里误以为,这种技术就是来源于西方,从始至终都是西方发明的。

种痘技术如此,其他的技术呢?

其他的学问呢?是不是也是出口转内销?

如此用意,其意也毒;如此用心,其心也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极度震惊:原来是中医把欧洲从天花噩梦中拯救了出来!清史稿中未曾记载的天花事件,隐去了传教士把人痘术带回欧洲的事实,还出口转内销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