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故事极有可能源自徐朝骏《高厚蒙求》,嫁接在西方伪史身上的物种外来说,瞒得了一时,瞒得了一世?

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

玉米、花生、辣椒、南瓜、西红柿都是因为所谓的1492年“哥伦布大航海”发现美洲、然后由西方殖民者给旧中国带来的农作物,从而在明清广泛种植,救活了日益缺粮的大量中国人,并促使清朝中期产生人口大爆炸。清朝神书《博物通编》:戳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泡泡,连累了伽利略,还暴露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华夏的老底,这让人情何以堪?

图片

西方学界将此称为“哥伦布物种大交换”,还诞生了许多相关的论文。国内学界对此鲜有怀疑,一些扯着科普大旗的平台也混淆视听,基本上沿用了西方设定的这种说法。

然而,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发现令人感到疑惑。

1、玉米、花生

玉米古称为“黍”。《三字经》有云:“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与父亲汉文帝刘恒一起开创“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景帝阳陵于1990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被发现,虽然盗墓贼光顾多次,但经过考古专家抢救性发掘,还是有所收获,发现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文物,从陶俑、金属制品到丝织用品等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图片

图片

令人大为震惊的是,阳陵墓在考古发掘中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粮食颗粒(厚达20公分),经化验分析为中国北方耐旱作物谷子、糜子、小麦,其中有一些的粮食外形看起来与玉米、花生极为相似。

可是,却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因为墓被盗贼光顾过,所以这些种子很可能是后人放进去的。

敢问谁家的盗墓贼有带玉米和花生进墓室的习惯?有吗?

可是,长期以来的民族不自信也严重影响到了考古界和学术界。

1991年,花旗国《国家地理》杂志对阳陵考古发现进行了报道。该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出土文物的照片,引起了俄勒冈州立大学一位农业专家的注意。他利用放大镜对照片上的谷物进行研究,认为其中含有1颗玉米、11颗小粒花生。

图片

在此情形下,国内的考古人员将食物种子交至省文物保护中心,然后请来许多地质、农业、植物、考古方面的权威专家,一批又一批,耗时多年,对这些种子做了十分详尽的调查研究与鉴定分析,可谓小心翼翼、慎之又慎,最后得出一致结论:

汉景帝阳陵中发现的各种粮食产物,均来自西元前,其中的确存在玉米与花生。

图片

根据著名历史学家、秦汉史专家、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周天游介绍,其实汉阳陵发掘之初就有个美国学者前来参观,当时了解阳陵内陶仓时因为匆忙就只拍了一些照片,等他回到国内把照片洗出来后大吃一惊,因为他在照片中看到了玉米。因为印象中,玉米应该是元末明初从南美洲传过来的,但在两千多年前汉景帝的阳陵怎么会有玉米呢?他马上买机票又飞了回来,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没有找到玉米,却把花生找了出来。后来,经过陕西历史博物馆测定,证明确实是汉代的花生。

由此说明,华夏与南美洲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景帝时期就存在联系了。

这是考古发现,再来看文献记录。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海中鱼。大荒之中,有人名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qǐ jù,应为玉茭),樛杨是食。”

郭璞注为“黑黍”不准确。但既为黍,即玉蜀黍,玉米之古别称。

《辞海》印第安人条目下,清晰地注明:

“印第安人——到达美洲,就开始种植玉米、向日葵、马铃薯、西红柿、金鸡纳树等……”

类似条目在国外百科全书中屡见不鲜(其实,欧洲的百科全书全部抄袭自华夏,此前已发文章专门说过此事)。

玉米栽培在华夏古代文献《诗经》《齐民要素》《三字经》中均有描述和记载:“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成书于1436年的地方性古籍《滇南本草》(作者为明人兰茂)中便有“玉米须”的记载,不过,书中按西南方言称之为“玉麦须”,叫法虽然有所差异,但本质上是相同的。时至今日,玉米在西南仍被称为包谷、玉麦包。

图片

有玉米须,那就一定有玉米。

1436年华夏大地上就已经有玉米了,而且还入药,说明华夏先民在此之前就发现了其药用功效,而此时的哥伦布尚未出生(西方宣称其出生于1451年左右)。

《滇南本草》的作者兰茂于1470年去世,所谓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1492年。兰茂能从哥伦布那里得知玉米的消息?

1 2 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故事极有可能源自徐朝骏《高厚蒙求》,嫁接在西方伪史身上的物种外来说,瞒得了一时,瞒得了一世?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