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在自然灾害面前,耶经的外衣破了好几个大洞,一不小心露出了藏在内里的华夏丝绸补丁,密密麻麻,都快数不清了

最近,一场超级大旱灾正在席卷半个地球,欧洲受灾情况不容乐观。据报道,西班牙水库干涸开裂,多瑙河、莱茵河和波河等主要河流的水位均不同程度下降。迄今为止,欧洲高温不退、干旱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航运、水力、核能和太阳能发电。

干枯的河床上,几个世纪前的警告信息重现人间,这便是“饥饿之石”。汉语拉丁化的诡计差点成功,但剑有双刃,传教士做梦都想不到搞出的拼音方案居然可以反向溯源研究早期西文,这下老底都被看穿了

图片

所谓“饥饿之石”,是指过去以航运为生的人,在河心或河边的大石头上刻上低水位纪录用以标记提醒。一旦河水枯竭,它们就会露出水面,这也意味航运停顿、生计中断,从业者不得不忍饥挨饿。

捷克易北河露出水面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1616,还有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

另有一些饥饿之石上面则刻着:

我们哭过了,我们还在哭,而且你也会哭的;干旱到来时不要哭泣,也不要诅咒,给田地浇水;如果你看到这块石头,你会哭泣,现在是1417年。

图片

意大利塞尔米德,水位退去,裸露的湖底,码头停靠的船都搁浅了

图片

8月7日,意大利博戈·维吉利奥附近,干涸的波河

图片

许多地区已经超过110天没有下雨,意大利博戈·维吉利奥,干涸的波河河床发现了一颗二战时期的炸弹。

图片

沉没的船骸露出水面:7月24日,意大利塞尔米德,一艘二战沉船随着干涸的波河浮出水面

图片

德国科隆,一艘载着少量货物的船于8月11日在低水位的莱茵河上航行。作为欧洲经济“生命线”的莱茵河,眼下水位已经低至接近断航

图片

8月11日,德国科隆。一艘载着少量货物的船正在低水位的莱茵河上航行。作为欧洲经济“生命线”的莱茵河,眼下水位已经低至接近断航

图片

同一日,德国杜伊斯堡,莱茵河河岸上的羊群在干涸的桥下避暑

图片

英国刚刚经历了自135年以来最干旱的7月。目前,泰晤士河源头附近的河床目前已完全干涸。

图片

 

6月19日,意大利都灵省贝纳斯科,波河支流之一的桑戈内河的河床已经干涸见底

图片

8月6日,西班牙比利亚尔塔德洛斯蒙蒂斯,当地水库严重干旱,绵羊沿着瓜迪亚纳河干涸的河床吃草。

图片

……

高温、少雨使得欧洲几条主要水道持续变浅。意大利的波河、法国的卢瓦尔河、德国的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河……这些原本浩瀚的水道,如今部分河床已经完全干涸,或仅余涓涓细流。

由于前所未见的干旱正在大面积破坏农业经济,迫使欧洲限制用水,有关专家表示这可能是五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超过五百年,西方是没有信史的,在自然灾害方面也根本没有真实的历史记录,因此,可以说,这是西方蹒跚学步以来面对的第一个历史自然周期。

不过,这场干旱并非只在欧洲发生,中国其实也遇到了不小的旱灾。

据江西省气象部门预测,8月江西全省平均降水量120~140毫米,偏少1~2成,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将进一步发展加剧。

图片

截至8月12日16时,鄱阳湖星子水位10.68米,比昨日下降0.2米,较多年同期偏低6.1米,五河主要控制站较多年同期偏低1.82米-5.54米。

干旱灾害已造成该省11个设区市73个县、市、区大约118.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3千公顷,绝收8.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8亿元,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

江西鄱阳湖大旱,提前3个月进入枯水期,再次刷新历史纪录。目前,九江湖口水文站的水位是11.74米,与8月6号下午的水位相当,但比6号凌晨2点的11.99米低了25公分。预计江西省江河水位将持续走低,鄱阳湖星子站将于8月中旬后期降至低枯水位(10米)以下,星子站水文年最低水位可能低于8米。

图片

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长江流域气温普遍偏高,重庆预报温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蒸发量非常大,加上降水量偏少,干旱颇为严重。

图片

图片

不过,得益于三峡水库发挥的巨大作用,长江下游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水,这从上下游每秒径流量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重庆寸滩的水位为166.19米,径流量为每秒14800立方米;宜昌水位为43.84米,流量为每秒17000立方米。

显然,下游每秒径流量多出了2200多立方米。

图片

……

在华夏的历史记录,不乏各种自然灾害的记录,尤其以明末最为严重。

明朝末年,神州大地连续发生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的超大规模自然灾害。而且,当时的自然灾害也是全球性的。

许靖华在《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表示:

“我和我的同事过去30年来一直在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湖沼地质实验室从事古气候研究。通过与欧洲、亚洲、南美、北美的同行合作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观点,我们的数据表明,自大约一万年以前的冰川融化期以来,存在全球变暖时期和变冷时期的交替。全球温度变化对地区降水有可预见的影响。”

“在近4000年以来有4个全球气候变冷的时期(也即小冰期)。”

换言之,地球气候的寒冷变化其实也是交替变化,存在循环周期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通过一种循环机制来保持阴与阳的平衡。

明末遭遇了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1580-1644年之间是最为寒冷的时期。这段时期不仅是千年中最冷,放在万年的尺度中衡量,也可以排在第二,而在百万年尺度上可以挤进前七。

因此,某种程度而言,1580-1644年是人类有史以来,遭遇的最为寒冷的时刻。

当寒冷到达极点后,气温从1650年左右开始逐渐回暖,不过这已经是明朝灭亡以后的事了。

面对自然灾难,自大的人类显得何其渺小。整个世界也因此变得动荡不安。

李隆生曾在《晚明海外贸易数量研究》一书中对当时全球性危机作了生动的描述:

“17世纪中叶是一个全球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几乎整个旧世界和新世界的部分地区都发生动荡和暴乱。

如,1648-1653年法国投石党运动;1642-1660英国发生的大反叛(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1633、1634、1637、1645、1648年发生在莫斯科的动乱;

1628-1644年中国的农民暴动;

1624、1647、1664发生在墨西哥的暴动。”

“1630年代末期和1640年代初,日本北方一连串不寻常的凉夏以及其他地方的旱灾、水灾、减少谷物收成,特别是1641-1642年的大饥谨,造成许多人畜死于饥饿与疾病。……到164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复苏。”

1 2 3 4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在自然灾害面前,耶经的外衣破了好几个大洞,一不小心露出了藏在内里的华夏丝绸补丁,密密麻麻,都快数不清了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