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正统国学文化^_^
把你孩子养育成出类拔萃的圣人君子

窃取秘术与偷梁换柱:圆明园居然成了耶稣会传教士的设计与建造,成为西方主流观点后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必须销毁它,否则会暴露深藏的秘密

在中国,提到圆明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对圆明园都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圆明园两次遭劫、被纵火劫掠后,早已满目疮痍,面目全非。

今天,我们试着来了解一下圆明园的历史以及背后隐藏着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自元朝始,便已有人在圆明园的位置(北京西北郊华家屯)上修建园林寺庙。康熙年间,在此修建畅春园。1707年,康熙将畅春园600余亩的土地赐予四子胤禛(雍正)。

胤禛(雍正)自称圆明居士,故将这片园林命名为“圆明园”,取义“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圆明”二字,“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则意味着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无缺。

雍正即位后,扩建圆明园并常居其中理政。后又经几朝皇帝促成,增长春园、绮春园,合属圆明园总管大臣管理。

所以,后世所谓的圆明园实际上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大园,即“圆明三园”。在西方普遍没有姓氏时,怎会突兀出现哥伦布这个姓?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不是人,只是个地名?花旗国首都原本不叫华盛顿,而叫哥伦布?

图片

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五位皇帝长达150多年的经营扩建,前后耗费白银二亿余两,圆明园变成总面积达350公顷,占地5200多亩,规模宏大,建筑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比紫禁城还多4万多平方米的宏大园林建筑。

“1771年三月,重修岱庙拆下的14根楠木被解送到了圆明园。仅仅这一年,圆明、长春、熙春、绮春四园的添建工程便耗银33万余两。

帝国的商人们也主动或被动地为皇家园林捐献巨资:

1756年,两淮盐商程正可捐银100万两,其中25万两被拨给圆明园银库;

次年,两淮盐商黄源德又捐了100万两,乾隆下令把其中的30万两用来修建圆明园。”

……

圆明园设计精美绝伦,园内有汉白玉扶手、各色珐琅花瓶、青铜狮子等奇珍异宝,也有河海、崇山与琼楼玉宇等人工自然交错的景致,存放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文物古玩以及珍贵的字画书籍,被皇帝特称为“御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辉煌杰作,圆明园的盛名传至欧洲后,更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图片

 

圆明园的中心名为“九洲清晏”,其九岛环列代表着“禹贡”九洲,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的最高土山名叫“紫碧山房”,其所处方位与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昆仑山。整个园林无疑是宇宙范围的缩影——在他手上,帝国臻于巅峰,他自己亦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743年,当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王致诚( Jean-Denis Attiret)来到圆明园时,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王致诚(1738年来到中国,1768年去世,是乾隆的宫廷画家)对他们的(中国人)富于创造力的精神感到十分惊讶。

震惊之余,王致诚感慨地说道:

“这座乐园一定消耗了巨额资金。的确,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能像中国皇帝那样,是这样巨大的一个国家的主人;或者能负担得起如此巨大的开支;或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它由许多不同的建筑物组成,彼此被巨大的庭院、树林和花园分隔开来,非常对称,也很好看。所有这些建筑的正面,都用镀金材料、油漆和绘画装饰,闪闪发光。房间内部陈设和装饰了从中国、印度甚至是欧洲,只要是能够得到的最美丽和最有价值的物品。”

在欧洲人对圆明园的描述中,第一部最有影响的,是一名法国耶稣会士的使者王致诚( Jean-Denis Attiret)所写的一封著名书信。他于1738年来到中国,直到他1768年去世都是作为一名宫廷画家为乾隆皇帝服务。

1743年11月1日,在圆明园完工前夕,王致诚写了一封信寄给在巴黎的友人达索(M·d Assaut)。这封长信于1749年以书信集的形式在法国出版,成为欧洲最早描述圆明园的记录。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说法便出自此信。

王致诚在信中陈述:

“这令人钦佩的多样性不仅在整个楼房和景色的象征性方面存在,也在由此而来的被创作的不同部分存在。

第三个不能理解的因素,是一个完全的异域审美。

“它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宫殿之一,它通过在一个美丽的山谷里或山顶的魔法突然成形。”

“这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园中的建筑造型,其美无与伦比……建筑与山石、花木之间的巧妙结合……景色之多不能一目看尽……一切都趣味高雅……可以长时间地游赏。”

他不仅一一记录了园中所见景物,还生动描绘了皇帝在圆明园的生活,例如春节在圆明园逛买卖街的情景。

王致诚还表示:

“我非常喜欢这个国家的楼房的式样。自从我来到中国,我的眼睛和鉴赏品位变得有点像中国人。”

法国作家雨果这样描述圆明园:

“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是)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法国将军蒙托邦曾说:

“在我们欧洲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拿来对比这座园林的奢华。”

圆明园鸿慈永祜复原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众所周知,圆明园东北角有一处西洋楼。西洋楼全部景观建于清朝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1745一1759年),前后历时十五年,占地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

按照过去的说法,“西洋楼”是中国首次仿建欧式园林,是按照欧洲当时盛行的巴洛克风格修建的,用石料建造,外部充满雕刻装饰。宫殿之前有几处大的喷水池,四周植物是排列成行的大树,修剪整齐的绿篱,及鲜花组成的几何图案。

西洋楼总平面有如一把丁字尺。

图片

尺子头在西边,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90米,自南往北主要建筑物有:线法桥、谐奇趣、蓄水楼、花园门、万花阵。

尺子身在东边,东西长约750米,南北宽约70米,自西往东主要建筑物有:养雀笼、方外观、竹亭、海晏堂、大水法、观水法、远浪观、线法山西门、线法山、线法山东门、方河、线法画。

图片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西洋楼的喷水塔做成了中国佛塔的形状,用鸟兽形象代替了西方的裸体人像雕刻,一些石雕装饰上也用了一些中国的纹样。

图片

整个西洋楼最宏大的建筑是海晏堂。

两层建筑共有34间,汉白玉阶梯直通二层,环抱着楼前大型喷水池。水从一个巨大的蓬壳里喷出,水池两侧各有六只兽首铸像,每隔两小时依次喷水一次,正午时,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

海晏堂铜版画

图片

正是因为圆明园存在一处西洋景观楼,就被西方渲染成了圆明园是由耶稣会传教士设计和建造。此说法流传时间最长,也最为广泛。

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一名法国人,名叫莫里斯·亚当(Maurice Adam,汉文名字亚乐园)。

19世纪末,莫里斯·亚当在中国海关工作。期间,他多方收集整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并且亲自到圆明园三园之一的长春园调查。长春园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园林,其北部就是著名的西洋楼。

根据《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西洋楼建造之前没有施工图纸,只是由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人绘制样稿,然后由圆明园如意馆的中国画师沈源、孙枯等人参与设计,再由中国工匠完成建造。

西洋楼只是圆明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面积仅占圆明园的1.5%,显然并不能等同于圆明园。

除此之外,圆明园的其他建筑群主要是由本土的“样式雷家族”设计,并由中国工匠建造。所谓“样式雷家族”,是对清代世袭的宫廷建筑师雷氏家族的“荣誉称呼”。在200多年间,“样式雷家族”主持清朝皇家建筑设计,如紫禁城、皇陵、颐和园等等。

图片

不仅如此,乾隆还亲自参与了西洋楼的整体工程设计。

1750年农历五月,乾隆命造办处将所需西洋物件开列清单,单列的大玻璃镜便用来作谐奇趣的装修和陈设;

九月,由皇商范清注携带两万两白银赴西洋采办;

十一月,乾隆更传旨把正楼平台上铜栏杆改作琉璃栏杆,水池泊岸上铜异兽交铸炉依照原样制作。

但是,莫里斯·亚当此人却故意以偏概全,在1936年出版的《圆明园:18世纪耶稣会士的建筑作品》书中,将整个圆明园视为“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建筑”,并在欧洲大力宣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世界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给美国大学生写的《寻找现代中国》这本教科书中说道:

“乾隆任命耶稣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去完成圆明园这座位于北京郊区,建立在湖滨公园的雄伟欧式夏宫。”

由是,圆明园在西方人的口中,设计者和建造者都变成了耶稣会传教士。时至今日,在长期的宣传下,这已经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

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参与初稿设计的传教士们把圆明园建筑的西洋楼形象,不断通过书信和铜版画图像的形式介绍、传播至西方,故意营造出一种西洋楼就是圆明园的全部、圆明园是传教士设计建造的假象。

谐奇趣铜版画

图片

养雀笼铜版画

图片

黄花阵迷宫:迷宫矮墙是砖制的,在迷宫四角种植了龙爪槐,在矮墙上种了绿植。

图片

大水法铜版画

图片

1977年,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以1786年原版铜版画为基础,1:1限量复刻,原画于乾隆五十一年,由伊兰泰作画,中国工匠雕刻,送法国制作铜版,陈设于圆明园西洋楼中。

蓄水楼南北各两座小型喷水池中的喷泉:

西面一座是两只猴子在树下捅马蜂窝,手中托印的造型,寓意“封侯挂印”;东面一座是一只猴子坐在假山上手执一把雨伞,名为“猴打伞”。

图片

有意思的是,西方一直宣称圆明园(西洋楼)是属于巴洛克风格。

而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一直以来,西方都宣称文艺复兴是(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上从未存在过、也从未发生过。

根据诸玄识、董并生等学者的研究,“文艺复兴”是19世纪伪造和虚构的,因为法国学者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在1855年的《法国历史》一书中才首次发明、并使用“文艺复兴”这一词语和概念。

而且,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发明的“文艺复兴”是特指法国(不是意大利),此后才被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于1860年在其所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明》所提炼和确立的。

详见:从未存在的文艺复兴:击碎起源立柱、百科全才“达芬奇”,随着达芬奇的倒下,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也必倒无疑

既然文艺复兴都是后世杜撰的,那么在这个虚无缥缈的基础上能发展出巴洛克建筑风格吗???

1 2 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庭教育指导师 » 窃取秘术与偷梁换柱:圆明园居然成了耶稣会传教士的设计与建造,成为西方主流观点后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必须销毁它,否则会暴露深藏的秘密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