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叶企孙、赵忠尧一样,杨承宗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
1911年,杨承宗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21岁时,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中国人的宗教和崇拜
杨承宗的恩师是郑大章(1904年-1941年8月14日),而郑大章的老师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即享誉世界的居里夫人。
得益于受严济慈和钱三强的推荐,杨承宗后来去法国留学,加入居里夫人实验室,又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莲娜·居里,跟随其夫妇学习放射化学。
1934年,居里夫人唯一亲传的中国弟子郑大章获得博士学位,返回祖国,担任刚刚成立的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副所长。
彼时,整个研究院其实就两人,一个是郑大章,一个是自己带的学生杨承宗。
此郑大章非彼郑大章,不是那个西北军将领、汪伪军事参议院院长(1891—1960)。郑大章于1904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撮镇(今属肥东),其祖父郑国魁系淮军名将,于李鸿章有救命之恩。他的父亲郑伯衡,民国初年曾任内政部长和吉林省省长。1920年秋,年仅16岁的郑大章从北京高师附中毕业,便负笈西行,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通过了语言关后,1922年他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并选择化学作为主攻方向,后师从居里夫人,成为亲授弟子。
20世纪30年代,放射化学在国内一片空白,基础研究条件几乎为零,无论是资金还是设备,都极度缺乏。师徒二人为了振兴该项事业,克服千难万险,最后终于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次阿尔法粒子的放射实验,并成功制造了盖革计数器。
1936年,正当师徒二人准备大展拳脚,在国内进一步搜寻铀矿时,蓄谋已久的日军按捺不住,在华北挑起事端,战争一触即发,形势十分危急。为了防止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所里来之不易的诸多实验仪器落入敌寇手中,杨承宗临危受命,单枪匹马奔赴上海,在那里组建了新的镭学研究所,并为实验室南迁来回奔波。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郑大章的舅舅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奸。他在小日子的授意下,对郑大章百般威逼利诱,试图迫使其担任伪职教育部长。郑大章宁死不从,后趁乱逃至上海。
彼时,由于战局混乱不堪,后勤供应和科研资金业已断绝。与北平相比,师徒二人的科研条件变得更加艰苦。为了省吃俭用继续研发,师徒二人连火柴梗都舍不得扔掉,有时为了做实验,一根火柴要用好几次。
岁月清苦,条件简陋,师徒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互勉励,继续研究,一同完成了论文《关于射线的散射》。
1941年,郑大章罹患重疾,因无钱及时诊治,最后在苏州小巷里的一座祠堂中不幸逝世。痛失恩师,杨承宗备受打击,忍不住嚎啕大哭。
由于深受恩师影响,杨承宗决心继续先师遗志,完成他未竟之事业。
1944年,汪伪政权强制接收了位于上海的镭学研究所,并派人力劝杨承宗留下来继续从事研究。面对汪伪政权干将、大汉奸褚民谊派来拉拢的汉奸走狗,发誓不与汉奸为伍的杨承宗轻蔑一笑,愤然离去。
1946年,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夏天,35岁的杨承宗突然接到了一封写着法文的信,发信人竟是伊莲娜·居里夫人。
信上说:“杨先生,因着严济慈先生的推荐,我很高兴地欢迎你到居里实验室工作。”
杨承宗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捧着信一读再读,仍旧感到匪夷所思。
直到时任镭学研究所所长的严济慈向他亲口确认:
“去吧,你想要学的那里都有。”
原来,在严济慈的推荐下,钱三强(1937年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前往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向玛丽·居里的女儿、著名科学家伊莱娜·居里介绍了杨承宗的爱国事迹,伊莱娜·居里深受感动,欣然接受杨承宗到居里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随后,在双方的安排下,杨承宗于1947年怀着前辈的殷殷期望与对科学的无限向往,踏上了前往法国的轮船,开始了4年的逐梦之旅。中国航海家被刻意隐藏和扭曲的历史:澳洲原来是中国人发现的,而且追本溯源,名字也是由中国人命名,且由汉语翻译而来
彼时的居里实验室,聚集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原子能专家,为杨承宗的科研学习提供了良好学习氛围和环境。
进入居里实验室后,杨承宗师从诺奖获得者伊莲娜·居里夫妇学习放射化学。
他知识渊博,工作认真,勤勤恳恳,幽默风趣,很快便赢得了身边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1951年6月,巴黎大学博士论文答辩现场。一篇名为《离子交换分离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的论文获得“优秀”等级,引得全场瞩目。